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标准初步研究——以西南某河上游一引水式电站为例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sp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人口膨胀,水资源的消耗显著增加,带来一系列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生态环境需水量成为研究热点,它从量的角度研究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进一步延伸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理论;并初步建立以我国自然格局为基础的全国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特征分区;进一步以西南某河为例,演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标准的构建过程。本研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共7章。 第一部分为第1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为第2章,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因素、计算方法及其优缺点等等; 第三部分为3、4、5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3章分析了全国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特征分区的内涵、目的、意义和原则,选择分区的数据和方法,建立分区的指标体系,将全国初步划分为8个一级水文大区和24个二级生态水文区,最后总结了此分区与其他相关分区的差别;第4章说明了建立在分区基础之上的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标准的制定过程;第5章以滇西、藏东南湿润常绿阔叶林丰水区某河上游的一个引水式开发电站为例,演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标准的构建过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总结; 第四部分包括6、7章,内容为结论、讨论和研究展望。第6章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进行总结。主要有:(1)尝试进一步揭示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和外延;(2)分析影响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因素;(3)初步建立全国生态环境需水量特征分区;(4)实例电站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河流天然流量较大,该区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标准可在Tennant方法所定基础上适当降低,当然,此结论的普适性有待更多的实例验证;(5)制定河流最小需水量计算标准可以参照如下流程:“典型河流选择”——“水文方法计算”——“生境模拟验证”——“标准确定”。第7章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展望,认为应该继续加强概念及计算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搜集相关数据进行三级分区,并一一制定全国各分区的河流需水量标准,最终建立全国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标准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进行了大数据量地形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地形可视化的概念是在60年代以后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它属于计算机图形学
本文以青藏高原中部典型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区域,应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培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气候变化对多年冻土区土壤活性碳氦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这一主题,系统分析了四种不同
斗式提升机是喂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轴承润滑不良,则很容易损坏,并且将会使整个喂料系统瘫痪,造成长时间的停机。由于我公司新建4800t/d熟料线入窑斗式提升机电动机及尾
该文以过程机理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近20年来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定量估算,旨在通过研究探索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时空格局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作为中国农村最基层的乡镇政权,处在各种矛盾的交汇点上,使不少乡镇干部发出了“千难万难,乡镇工作第一难”的感叹。然而,在陵川县古郊乡则是另一番情景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新课程理念提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这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近年来,笔者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收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将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体会和同行交流。   一、数学合作学习的形式问题   合作学习是教师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依据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
城市体系一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地域空间结构是研究城市体系一个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对中国城市体系的研究,大都采用定性的描述和静态的统计分析为主,对各城市体系内的空间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山,穿越多个不同性质、不同时代、高低起伏的地质单元。其上游的水系变迁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相关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以前的
本文通过2008年至2013年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的气象和冰川观测资料,对小冬克玛底冰川的物质平衡及各个高度区间的物质平衡变化进行分析,并且通过2013.5.26-2013.9.26于唐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