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考据学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5ete346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震治学黜虚务实,由考据而入义理,故考据学是其为学根本.近年来,戴学研究多偏重其哲学思想的探讨,较少有结合具体考证实例来研究其学术思想和方法者.有鉴于此,该文试就考据学诸领域,从具体材料入手,对戴氏在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版本、目录、辨伪、辑佚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加以研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作空言虚论,在实证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戴震考据学成就和思想方法,以及对后世学者的深远影响.该文力求从学术发展史角度探求戴震在批判和继承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基础上,师古而不为所役,创新而不违其规,从而卓然树立、集成大家的真正原因.并将其置于考据学历时发展和清代学术的共时平面上来考察其对前代学术的扬弃和对其时学术的创新,"但宜推求,勿为株守",以达"淹博、识断、精审"的境地,建立起独特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同时说明戴震考据学既具有一般考据学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共性,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徽州地域文化特色,以及自身为学空所依傍、深造自得、明经致用的个性特点.通过对戴氏由"道问学"而至"尊德性的学问行事之路的考察,并且与其同时学者但知聚铜,不知铸釜相比较,来体现其对人生问题的深人探讨和对人性民生的终极关怀.在考察戴震考据学思想方法的同时,针对戴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解和偏见,该文试图加以纠正,表明戴震对汉学、宋学不佞不诋,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惠栋、江永等同时学者交相师友而"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对于伪书、纬书、佛学持通达公允、不存偏见的客观态度.并且指出戴氏在治学中的失误之处及其"西学中源说"的保守思想.戴震一生致力于经术,挣扎于生计,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前身后受之沾溉者无数,所谓吴派、皖派、扬州学派中主要人物承其学者,亦各有建树,其间并无门户对垒之实.而且在考据学衰落之后,戴学影响并未因此而减弱.可以说,现在以至将来,清儒朴学精神将会永存,戴震实事求是思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也会得以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旧体诗写作在新文学第一代作家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新文学第一代作家们创作的很多旧体诗也具有文学、思想等各方面的极大价值。然而这一现象却始终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
论文从对“趣味”一词的三层语义素的分析入手,力图深入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和启蒙理想,初步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及艺术发展的意义。首先,感官感觉的语义素的分析从身体感官入手,揭示
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最早当属日本。公元522年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中国的文献典籍也随之传入。正是因为大量摄取汉文化,日本逐步形成了古代天皇制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日本精神:奈良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路翎因为战争流亡到了四川北碚,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与四川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来的研究者关注比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
怀宁县位于安徽省西南.其境内方言的归属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尚未定论.马庙镇位于怀宁县北角,与新县城高河镇比邻.此前,尚未有人对马庙方言进行过真正系统地分析研究.本文试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