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底栖硅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类群,经常附着在浅海底部、潮间带的泥沙滩、岩石和动植物表面以及各种人工设施上,是常见的海洋污损生物之一,对人类海洋工程设施造成很大危害。底栖硅藻主要依靠分泌的胞外多聚物附着在基质表面,其生长和胞外多聚物分泌受光照、水体温度、盐度、营养盐等的显著影响,对环境因子的变化反应敏感。但不同底栖硅藻种类其生长特性、生化组分、附着形式、附着基的组分与受控因素也不同。目前关于海洋底栖硅藻附着机制的研究还很有限,尤其是附着行为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及生理响应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不同底栖硅藻的附着机制对海洋底栖生态系统和污损生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选择了我国沿海两种常见底栖硅藻,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Achnanthes javaanicaa var.suconstricta)MMDL5271 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MMDL50319,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其在不同盐度、光强、氮、磷、硅营养盐条件下胞内多糖和蛋白质的变化,以及胞外多聚物不同组分中多糖、蛋白质、糖醛酸和硫酸基含量在各生长时期的变化,同时记录了两种硅藻在不同条件下的附着率。结果表明:两种硅藻在盐度30,光强50μmol·m-2·s-1 氮浓度7.69mg/L,磷浓度0.65 mg/L,硅浓度3.36 mg/L条件下生长速率最高,此时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总糖及总蛋白含量最高。高光强250 μmol·m-2·s-1和高氮浓度76.9 mg/L可以促进硅藻胞外多糖的分泌,低磷浓度0.065 mg/L有利于硅藻胞内多糖的积累,高磷浓度6.5 mg/L有利于硅藻附着。两种硅藻生化成分的合成和释放具有种间特异性,附着方式和附着率变化趋势也不相同。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以附着柄附着在基质上,实验中附着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30.36%-32.96%);新月菱形藻以壳面附着在基质上,实验前期附着率较低(1.14%),随着细胞密度增加附着率逐渐增加(6.24%)。实验后期两种硅藻附着率均显著降低(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16.21%、新月菱形藻3.51%)。硅藻胞外多糖中糖醛酸含量与实验早期的附着率正相关。对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三种常见建筑材料上附着率的研究结果为:有机玻璃>玻璃>不锈钢,全遮光>底部遮光>不遮光。爪哇曲壳藻亚缢变种在疏水基质上附着率较高,且偏好黑暗附着,底部入射光线对其附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