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官方外宣窗口,自1985年创刊至今,一直致力于沟通海内外社会,刊发了大量与华侨华人相关的报道。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国文化及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高度重视,华侨华人作为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其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必然成为《人民日报》(海外版)重要任务之一。在当前西方的影视、文学作品对华侨华人的形象呈现偏向于负面的背景下,《人民日报》(海外版)建构积极正面的华侨华人形象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在政治生活中,能促进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误解,完善国家形象;在经济层面上,能帮助华侨华人的产品和品牌更好的在海外市场发展,为进入海外市场减少阻力的同时起到吸引外资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好的华侨华人形象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最终达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效果。十九大以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中重点建构了四类华侨华人形象:友好交流的文化使者、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政治科技领域中的精英以及历史中的华侨华人等。它的主要建构策略,是遵循正面报道为主、重视议程安排的思路,选择大量典型人物进行报道,利用群体效应扩大影响辐射范围。在具体的手法上,则注重专版和系列报道,多运用通讯、特写等体裁,精选语言和图片,来生动地讲述各地华侨华人的故事,表现人物特点,呈现人物细节,丰富文化内涵。在建构华侨华人形象的过程中,《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形象类型不全面,缺乏对特定群体的针对性报道以及没有将网络技术运用到报道之中等。《人民日报》(海外版)只有牢牢把握住自己的优势,利用好自己的平台,在政策支持下做更有针对性的报道,将互联网的冲击看成一个新的机遇,充分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纸媒中,吸取其他平台的优点,才能塑造更贴近生活的华侨华人形象,最终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