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以2008涉华报道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全球化进程加快,大众媒体传播速度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由于普通人的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都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国际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他国信息的主要渠道。国际媒体对某一国家的报道影响着人们对这个国家的认知。美国主流媒体拥有着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并且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的报道具有某种“凌驾”作用。因此美国主流媒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在国际上的声誉资本。研究美国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掌握其报道中国的技巧和方法,深挖其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的原因,对塑造和传播更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美国杂志《时代》周刊作为研究对象,抽取2007年至2014年间《时代》周刊涉华报道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内容分析法,笔者考察了《时代》周刊涉华报道呈现的中国景象和中国人物。对《时代》周刊涉华文章主要从报道主题、报道对象、报道体裁、报道篇幅和图片使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时代》周刊在选择涉华报道内容时,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着重报道与美国相关联的中国事情;倾向于选择负面新闻进行报道;在中国举办重大赛事和活动时,频繁报道中国其他负面新闻;在一篇文章中,交叉报道政治、环境、交通等各方面负面新闻;在对中国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积极性的报道。通过考察《时代》周刊封面中的中国人物以及最具影响力百人榜上榜的中国人物,笔者发现,《时代》周刊偏爱关注中国政治人物、活动家和反对者、做慈善公益的普通人物以及诟病中国社会各类问题、热爱环保事业的影视名人。  内容分析法让我们了解到《时代》周刊对中国的关注点以及一些报道技巧。但内容分析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太过注重于文本量化上的关系,无法展现《时代》周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时的整个逻辑和倾向性。因此本文运用框架分析法,考察了《时代》周刊涉华报道的框架使用情况。框架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媒介如何反映现实并规范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媒介的框架设定能反映出媒介生产者的意识倾向。在本文中,笔者使用框架类目建构中的演绎法,设定了冲突框架、经济结果框架、责任归属框架、人情味框架、合作框架五类框架对《时代》周刊涉华报道的媒介框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时代》周刊在涉华报道中突出强调冲突框架和人情味框架。《时代》周刊利用冲突框架展示出的是一个“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政府和异见人士、中国与他国间矛盾重重的”形象;利用人情味框架《时代》周刊详细描绘了一些中国人物面貌。  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框架理论的运用,笔者详细解读了《时代》周刊建构出的中国国家形象。本文希望通过从《时代》周刊建构的中国镜像中反观中国自身,思考如何对待报道中的不实情况,如何从他人的报道中看出自身的不足,从而加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出现之前,报纸作为唯一的大众新闻传媒,成了新闻发布的最主要渠道。因此,通过横向比较法来研究中西两国报纸的发展,并通过对其中个案比较分析来考察
本文以凤凰网城市频道为研究对象,以其具体的品牌栏目为出发点,通过垂直专业化产品的案例研究,从垂直专业化概念入手,论述了互联网新闻媒体平台的垂直专业化转型。凤凰网城市频道
空间可以成为研究传播与社会的纽带。笔者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整体描绘传播、空间、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从纵向,人类所经过的传播历程被分为本体的传播、延伸的传播、
作为国家形象和政府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展现和传播对内影响着公众对国家领导人个人及政府作为的认知,且深刻影响国民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则是展示国家身份
期刊
造纸是富阳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三废俱全”的污染行业.为推进造纸行业结构调整,2005年6月,富阳市政府、春江街道办事处、科技局、质监局共同投资组建了富阳市造纸行业技
针对港口门座起重机作业监控系统的作业需求,将Qt/Embedded与嵌入式技术相结合,构建一个码头门座起重机监控系统的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在以ARM7-TDM
近代以来,中国有志之士为救亡图存选择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新青年》鉴于之前器物、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的道路无法走通,转而向形而上的思想文化层面寻求出路。《新青年》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