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术前桡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指数(FMD)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及介入治疗(PCI)中桡动脉痉挛的相关性及FMD对桡动脉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住院并接受CAG和/或PCI的病例。排除标准:(1)年龄大于80岁;(2)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3)尺动脉入径;(4)曾行冠状动脉搭桥术;(5)前臂畸形、外伤史、手术史;(6)已知的外周血管疾病;(7)桡动脉插管失败;(8)急性心肌梗死需急诊手术;(9)Allen’s试验阴性。患者均于CAG和/或PCI前2天内行桡动脉及尺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指数(FMD)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病史、吸烟、既往桡动脉插管史,药物治疗情况。所有患者均选取右侧桡动脉进行穿刺,常规应用6F鞘管,根据患者特殊情况可选取4F、7F鞘管。应用4F造影导管行CAG检查,应用6F或7F指引导管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导引导丝、球囊、支架及特殊器械的应用由术者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选定。术中详细记录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应用导管类型、导管交换次数、入径更换情况,造影剂用量及特殊器械类型。根据患者术中桡动脉发生痉挛与否分为桡动脉非痉挛组及桡动脉痉挛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含FMD)及手术相关资料,并分析桡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比分析无桡动脉插管史患者桡动脉与尺动脉的FMD及直径。所有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桡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确定FMD对桡动脉痉挛的最佳预测界值。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总共140例患者(男性97例)入选,其中桡动脉痉挛组10例,非痉挛组130例。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性别、体重指数、吸烟情况、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桡动脉插管史、尺动脉FMD均无显著性差异。常规药物应用方面,两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ACEI/ARB、他汀类、硝酸酯类及P2Y1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相关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行PCI治疗的比例、应用7F指引导管、应用特殊手术器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与非痉挛组相比,痉挛组术前桡动脉FMD值明显更低[3.9%(3.4%~4.8%)vs.6.8%(5.4%~8.3%),P<0.001],桡动脉直径更小(2.36mm vs.2.63mm,P=0.013),手术时间更长[48.5min(32.5min~85.2min)vs.25.0min(16.5min~40.0min),P<0.001],导管交换次数更多[2.5(2.0~3.2)vs.2.0(1.0~2.0),P=0.001],造影剂用量更大[130.0ml(87.5ml~265.0ml)vs.70.0ml(50.0ml~160.0ml),P=0.014],入径更换比例更高[4(40%)vs.3(2.3%),P<0.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FMD(OR=16.7,95%CI=1.75~159.10,P=0.014)、桡动脉直径(OR=9.1,95%CI=1.33~62.41,P=0.025)及导管交换次数(OR=8.1,95%CI=1.39~47.37,P=0.020)是桡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3 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术前桡动脉FMD预测术中桡动脉痉挛的曲线下面积为0.859(P<0.001),最佳截断值为4.5%,敏感性为85.4%,特异性为80%。4在121例无桡动脉插管史的患者中,尺动脉FMD比桡动脉FMD更高[6.8%(5.3%~8.2%)vs.7.4%(6.3%~8.7%),P=0.004],桡尺动脉的直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2.60mm(2.40mm~2.89mm)vs.2.70mm(2.50mm~2.90mm),P=0.115]。结论:1桡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指数(FMD)、桡动脉直径以及导管交换次数是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过程中桡动脉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前前臂动脉FMD检查对评估和选择介入路径、预测前臂动脉痉挛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3尺动脉作为经前臂动脉入径的主要备选血管有更强的血流介导的舒张能力,同等条件下痉挛的发生率可能较桡动脉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