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唐宋时期河北平原的生态环境与水稻种植情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认为,水稻具有单产高与可利用不宜旱作的低洼、盐碱地的优点,促使古人努力在不适宜水稻生长的河北平原种稻,并且针对生态环境的限制,在种稻技术上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唐宋以来,河北平原的生态环境开始发生较大的变迁,主要是气候由暖湿转向冷干,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逐渐缺乏,使河北平原更加不适宜种稻,水稻种植也随之逐渐衰落。第一章主要考察河北平原种稻的环境选择与种稻技术的改进。与粟、麦等旱地作物相比,水稻不仅亩产高,而且具有需水量大和耐盐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河北平原不宜旱作的低洼、盐碱地,所以古人一直努力在河北平原种稻。为了减轻生态环境对水稻生长的限制,在种稻技术上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主要有浸种催芽、调节水温等应对低温的措施,育秧移栽、烤田等节水措施。第二章主要考察唐宋时期河北平原的水稻种植情况及变化。唐宋时期河北平原的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南部太行山东麓的怀、卫地区和北部燕山南麓的幽、蓟地区,两个地区种稻比较稳定;中部太行山东麓定州等地到东部沧州等地一线在某些时期也种稻,时断时续,很不稳定。整体来看,唐宋时期河北平原的水稻种植在逐渐衰落,到金代除重点经营的京畿地区与自然条件较好的怀、卫等州,其他地区己没有大面积种植水稻了。第三章主要从气候和水环境两方面分析唐宋时期河北平原水稻种植变迁的环境制约。唐宋时期河北平原生态环境开始发生较大的变迁,气候由暖湿转向冷干,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逐渐缺乏。温度降低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也使其发生冷害的频率显著提高;气候变干与水资源缺乏使水稻生长需水不能保证。在气候与水环境变迁的双重作用下,河北平原的水稻种植逐渐衰落。第四章将唐宋时期河北平原旱作麦类与水稻的种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与水稻的情况相反,麦子“接绝续乏”等优点带来的主观动力与以保墒防旱为核心的种麦技术的改进,推动了麦类种植的不断发展。唐宋时期河北平原的稻、麦种植是“此消彼长”的过程。结语指出农作物的选择与变迁是人类寻求生态环境属性与农作物生理特征最佳结合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调整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过程,而最终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物质生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