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并联机构具有精度高、承载能力大、位置反解简单等优点,然而其亦具有自运动较难消除、容错性能较低、奇异位形较难规避等缺点。具有冗余结构的并联机构不仅可以保留并联机器人的优点,更能弥补并联机构的一些不足,可以达到消除自运动、规避奇异位形等目的。本文基于以上背景,提出了一类结构冗余并联机构的构型设计方案,并优选出其中的一个典型构型,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虚拟仿真,最后制作了面向任务的物理样机验证了其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联机构具有精度高、承载能力大、位置反解简单等优点,然而其亦具有自运动较难消除、容错性能较低、奇异位形较难规避等缺点。具有冗余结构的并联机构不仅可以保留并联机器人的优点,更能弥补并联机构的一些不足,可以达到消除自运动、规避奇异位形等目的。本文基于以上背景,提出了一类结构冗余并联机构的构型设计方案,并优选出其中的一个典型构型,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虚拟仿真,最后制作了面向任务的物理样机验证了其特性,为结构冗余并联机构的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价值。(1)本文着重介绍了基于相对自由度计算公式和修正的G-K公式进行构型综合的设计理论,并通过该理论选定了机构的基本参数,得到了不同类别的运动副构件数目,将构件分配至各个运动支链,并配置支链与基座铰接的基本运动副,而后装配机构的运动支链,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结构冗余并联机构构型。对设计出的部分结构冗余并联机构搭建了三维模型,分别简述了各部分结构的具体形式。以结构对称、容易加工、便于控制等设计依据,优选了其中的一种新型3-PRR(P-3RR)S并联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并命名为新型结构冗余并联机构。(2)对新型结构冗余并联机构进行了位置反解分析,基于运动学方程绘制了工作空间,而后进行了奇异性、灵巧性和刚度等研究,为后续优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3)对新型结构冗余并联机构进行了尺寸优化,选取了一组最优解数据作为新型结构冗余并联机构样机制作的结构设计参数。再在ADAMS软件中进行了自由度仿真与验证,并利用MATLAB进行了理论计算,基于仿真与理论计算结果交互验证了运动学分析工作的正确性。(4)对样机机械本体进行了制作,搭建了合理的新型结构冗余并联机构样机控制系统,制定了控制方案,并进行了运动控制,结果表明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平稳可靠。
其他文献
随着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接入数量越来越多,使得配电网传统保护方法在面对大量DG接入时,易出现误动或者拒动。因此,针对含DG配电网有必要提出一种具有良
隔离型AC-DC矩阵变换器(Isolated AC-DC matrix converter,IAMC)具有三相正弦电流输入、功率因数可调、无需直流侧大电容、系统体积小、成本较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在V2G系统
研究背景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是由非编码基因转录而来的RNA,根据其长度主要分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和微小RNA(micro RNA,mi RNA)。Lnc
水果是世界主要农产品之一,虽然我国拥有较大的水果种植面积和较高的水果产量,但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国内水果采摘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和处理能力成为制约国内水果出口的主要因素。青梅作为一种具有多重保健功能的药食资源,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人工分拣模式的性能易受到操作人员经验、责任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分拣成为水果分级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相似样本的大量存在以及样本标签的获取困难是机器分拣性能
海上船舶会在风浪的影响下产生不规则的升沉运动,这种运动对于船用起重机的作业是不利的。升沉补偿装置作为一种用于补偿船舶升沉运动的海上工程装备,可以实现船舶与货物运动关系之间的解耦,从而消除升沉运动对于船用起重机的不利影响。现有的升沉补偿装置的机械设计过程和控制设计过程大多相互独立,难以从机械性能和控制性能的角度同时获得最优的设计参数。为避免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调节技术的升沉补
SABATH甲基转移酶(SABATHMTs)是植物体内以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adenyl-L-methionine,SAM)作为甲基供体,催化一些小分子代谢物甲基化的酶。甲基基团转移到受体分子的C、0
光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繁殖和开展活动所必需的能源。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阳光。植物会发生光合作用反应,这种反应可以将太阳传递的能量转换为化
本文利用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及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冬小麦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田间试验包括两个覆膜水平(对照,不覆膜;地膜覆盖),每个覆膜水平下设置五个施氮梯度(
空气污染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如何治理空气污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网格化监测系统通过提供全方位信息为治理空气染污发挥了积极成效,在其监测数据基础上,单源监测数据挖掘和多源数据直接融合挖掘的方法相继被提出,用以解释属性间的相互影响。已有方法未充分考虑环境监测数据浓度分布不均匀且随气候变化的特点,因此反映出的污染成因不够全面和准确。针对已有方法的局限性,本文在系统分析网格化监测数据基
2009年至今,供暖末端通断调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北方的供暖城市相继进行试点研究,随后进行了大范围的节能改造。目前国内的供暖系统末端虽然在硬件上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