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针刺胃经特定穴和胃经非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上述两种不同取穴针刺治疗对PDS型FD患者脑功能的影响,为针灸临床治疗FD合理地选穴配方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方法:1、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PDS型FD患者随机分为A组(胃经特定穴组)和B组(胃经非特定穴组)。两组受试者每日针刺1次,每次30min,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总计20次。以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 NDI)症状评分表和简明健康调查问卷(The 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 SF-36)生活质量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和12周随访3个时间点评价胃经特定穴和胃经非特定穴针刺治疗PDS型FD的临床疗效。2、从成都临床研究中心纳入18例(两组各9例)符合脑功能成像研究要求的受试者,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技术为研究手段,疗程同临床试验部分,观察两种不同取穴针刺治疗后受试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情况,探讨胃经特定穴和胃经非特定穴针刺治疗对PDS型FD患者脑功能的影响。结果:1、针刺胃经特定穴和胃经非特定穴治疗PDS型FD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受试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NDI症状评分显示: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NDI症状总分、症状频率评分、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症状对生活的影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持续降低至治疗结束12周随访时。但与B组比较,A组在治疗结束、12周随访2个时间点的症状总分和症状严重程度改善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12周随访时间点症状频率的改善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3)SF-36评分显示: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纬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升高趋势持续至治疗结束12周随访时。但与B组比较,A组在治疗结束、4周随访和12周随访3个时间点的一般健康状况改善值和社会功能改善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在治疗结束时间点精神健康的改善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胃经特定穴和胃经非特定穴对PDS型FD患者脑功能影响研究结果(1)两组受试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边缘系统-大脑功能的变化:A组针刺治疗后异常增高的边缘系统-大脑多个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全面降低(p<0.005),包括:双侧脑岛(BA13)、前扣带回(BA24、BA32)、中扣带回(BA32)、后扣带回(BA29、BA31)、海马旁回(BA35)、尾状核、屏状核、豆状核、丘脑、海马和杏仁核,双侧额叶(BA3、BA6、BA8、BA11、BA45、BA47)、颞叶(BA19、BA21 BA22、BA37)、顶叶(BA7、BA23、BA39、BA40)、枕叶(BA19)和小脑(山坡、小脑扁桃体、锥体);B组针刺治疗后只有部分异常增高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出现了降低(p<0.005),包括:双侧尾状核、中央前回(BA4、BA6)、顶下小叶(BA40)、颞上回(BA38)和小脑(山坡、小脑扁桃体、锥体),左侧前扣带回(BA24),右侧后扣带回(BA26),左侧丘脑枕和腹后外侧核,左侧额中回(BA9),右侧角回(BA39)。(3)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病情相关重点脑区功能活动的变化:A组针刺治疗后与病情相关的所有重点脑区的异常激活均有显著的抑制(p<0.05),包括:双侧脑岛、前扣带回、中扣带回、丘脑和小脑:B组针刺后只有左侧前扣带回和双侧小脑的异常激活出现了显著的抑制(p<0.05)。结论:1、针刺胃经特定穴治疗PDS型FD较胃经非特定穴具有相对的效应优势,体现在对症状总分、症状频率、症状严重程度的改善更显著,对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的改善更显著。2、针刺胃经特定穴可全面降低PDS型FD患者各脑区异常增高的葡萄糖代谢,显著调节与病情相关重点脑区的功能活动。与胃经非特定穴针刺相比,胃经特定穴针刺能唤起内脏感觉运动网络、情绪网络、认知网络三大脑功能网络协同、一致的响应,针对与病情密切相关的重点脑区具有高度的靶向性调节。3、相同经脉上特定穴较非特定穴具有效应优势,特定穴针刺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特征可能是这种效应优势潜在的中枢机制,研究为“相同经脉上特定穴相对于非特定穴存在效应特异性”的假说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