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强调了心理健康评估中对积极心理的重视,认为评估中应加入对积极心理特征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既往大多关于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都是基于消极或积极的单因素评估。为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首先验证了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中国护士群体中的适用性,其次对护士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其与职业倦怠、离职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研究一对三种心理健康理论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生活满意度为积极心理指标,精神病理症状为消极心理指标建立起来的单一指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各项指标良好,χ2/df=3.143,RMR=0.022,RMSEA=0.059,GFI、AGFI、CFI在0.9以上,优于以精神病理症状为唯一指标的单因素心理健康模型和精神病理症状为消极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为积极心理指标的复合指标双因素模型。研究二基于双因素模型分析了护士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及其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护士群体完全健康者比例较低,而易感者和完全病态者比例较高。不同年龄段、护龄段,文化程度的护士在消极心理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护龄段、婚姻状况的护士在积极心理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三探讨了护士职业倦怠、心理健康与离职意愿的关系。结果显示:完全心理健康者比易感者、有症状但满足者、完全病态者拥有更低的职业倦怠感和离职意愿;同样具有精神病理学症状的有症状但满足者和完全病态者的护士群体中,拥有高生活满意度的护士职业倦怠感和离职意愿均较低。心理健康、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017-0.882之间。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职业倦怠的玩世不恭、低成就感维度对离职意愿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健康中抑郁因子、生活满意度对离职意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健康在职业倦怠与离职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双因素模型对非完全心理健康者尤其是易感者在职业倦怠各个维度以及轻度、中度、重度倦怠检出人数明显多于传统模型,且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结论:以生活满意度为积极心理指标,精神病理症状为消极心理指标建立起来的单一指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得到初步验证,该模型适合于测量护士心理健康,而且比传统评估更加全面。该模型的优点在于不但能够筛查出部分在传统心理健康评估下容易被忽略的易感者和有症状但满足者,针对不同群体可以进行更具个体化和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而且能够早期发现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个体,及时进行干预。因受样本量、时间、人力、物力的限制,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后续研究可扩大样本量,采取纵向研究设计追踪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对模型进一步验证以及探讨该模型对心理健康的干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