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迁居个体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特性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bluet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外围新区的建设,中国城市郊区化现象逐渐凸显,因居住迁移引发的通勤距离增加、高峰小时拥堵等交通问题尤为显著。本文以南京为案例城市,立足于城镇化进程中中心城区人口迁居所带来的居民职住分离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通勤问题,首先通过合理设计并开展南京市迁居个体通勤方式选择调查,获得有效数据共计353份,其次在深入分析了迁居个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出迁居前后个体交通特征变化的情况,再次选取从非机动化通勤转向机动化通勤,以及从公共交通通勤转向私人机动化通勤两类特征人群分别建立Logistic方式选择模型,探索导致迁居前后通勤交通方式变化的社会经济属性、迁居属性、可达性、出行环境感知等相关显著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发生迁居时,居住与就业的调整并不同步,有44%的人群是由中心城区迁居至各个外围新城,而仍有68%的人群工作地点位于中心城区,职住分离现象加剧,使得迁居后通勤交通方式向私人机动化转移显著,个体采用私家车通勤的比例由迁居前的9%增长到迁居后的29%,通勤时耗、费用显著增长,同时良好的可达性,包括周边公交线路的增加、到达地铁站的距离、公共交通辐射范围等,对于吸引迁居个体在迁居后采用公共交通通勤、抑制私人机动化通勤方式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另外,主动迁居与被动迁居个体迁居前后交通方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主动迁居个体68%采用了私家车通勤,自主选择性较强,而被动迁居个体居住区域偏远可达性较差,同时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约束可选择方式较少,对于公共交通通勤选择意向较强。最终,得到对于改善迁居引发的交通问题核心在于减小交通方式向私人机动化方式转移,保障公共交通在通勤交通中的主导地位。由此,为改善迁居引发的交通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指导。
其他文献
系统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根据电动机旋转,单片机可以驱动并控制发光二极管的点亮或者熄灭,形成视觉图形,并且可以实现按键控制切换画面的显示。同时利用DS18B20温度传感
高校主题教育活动创新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新课题,对它的研究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不仅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发
采用氙灯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太阳光,以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为探针反应,评价了通过酸催化的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稀土Ho掺杂改性TiO2纳米晶的光催化活性及对甲基橙水溶液总有机碳(to
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效率低下且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严重,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农业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逐渐摆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工业化农业的束缚,进入以知识高度密集为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品之一。福尔斯的创作理念深受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小说女主人公萨拉的"疯狂",是萨拉挑战传统秩序的伪
以Bi(NO3)3、Na2WO6为原料,采用微乳液法成功合成新型可见光活性的钨酸铋Bi2WO6光催化剂,并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diffusion re
介绍了一种新的金属成形工艺———翻管工艺,实现翻管所需模具、原理及设计要点,分析了翻管变形过程及其特征,提出了模具设计时的一些重要工艺参数,简述了翻管过程中管料失稳的模
大遗址保护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国家大遗址,实现保护文化资源,展示灿烂文明,推动经济发展,惠及人民生活的战略目标,本论文以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