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沙尘过程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起沙通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122702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沙漠地区是东亚地区最大的沙尘源地,对中国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首先针对五种起沙参数化方案的适用性和中国北方沙尘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进而通过动力降尺度对未来中国北方起沙过程变化进行了预测。预测中较为全面地考虑了气溶胶、温室气体和土地利用对天气、气候和起沙过程的影响,使得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五种起沙参数化方案中,Shao01方案对本研究中沙尘过程的起沙通量、沙源地空间分布以及沙尘浓度时空变化都表现出最强的模拟能力。Shao11方案在不同沙尘过程模拟中不同的表现可能主要来源于沙源地土壤类型的差异。(2)在中国两大沙源地中,中国北部沙尘过程受沉降和扩散稀释作用影响较大,气候和环境效应大多强烈而短暂。而中国西北部三面环山,沙尘易在山脉边缘发生积聚,受动力、热力和地形的抬升作用,可以抵达较高的输送高度,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对气候和环境有着更为广泛和持久的影响。(3)预测结果显示,2016~2029年,西北部起沙通量高于北部,两地起沙通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两地各季起沙通量呈总体减少、部分季节增加的变化趋势,西北部起沙通量在春季呈弱上升趋势,在夏、秋、冬三季呈下降趋势;北部起沙通量在春、夏和冬季呈下降趋势,在秋季呈弱上升趋势。两地各季起沙通量的变化趋势由近地面风速主导,植被覆盖率、降水和地面温度等因素对起沙通量的年际波动有着重要影响。(4)预测结果显示,2016~2029年西北部最强的起沙过程发生于2028~2029年春季,2023~2024年夏季以及2016、2023和2025年秋季。北部最强的起沙过程发生于2020~2021年和2023~2024年春季,2021和2029年秋季以及2017年冬季。
其他文献
大气边界层是大气热量、动量以及各种物质上下输送的重要通道,边界层中发生的强对流天气、污染物传输等过程均极大地影响人类生活,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大气边界层具有空间尺度小、时间变化快、对下垫面敏感的特点,目前数值模拟效果不能尽如人意。资料同化是改进数值模拟结果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16年8月28日08时—9月2日08时在北京市宝联、朝阳和大兴三站同时进行观测实验的逐3 h加密探空资料,采用
城市高分辨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城市气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是一种新的城市高分辨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本文基于LCZ分类体系,首先基于当前广泛使用的世界城市数据库及门户工具(World Urban Database and Access Portal Tools,WUDAPT)方法制作了中国63个大城市及城市群的LCZ数据集。进一步的研究中,
本文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类型能见度仪的对比观测试验获取的能见度、相关气象要素、颗粒物质量浓度和粒径等观测数据,探究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前向散射式和透射式能见度仪、激光雷达能见度仪之间的测量值误差和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前向散射式和透射式能见度仪在能见度环境模拟舱内纯水雾情况下测量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前向散射式比透射式能见度仪测量值偏大,两种能见度仪测量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随着能
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影响着天气演变、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感热通量是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是地表加热大气的主要途径。目前,涡度相关技术被广泛用于观测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感热交换,但该技术需要的设备价格昂贵、数据后处理复杂,导致其观测站点有限、空间代表性不足,急需发展设备价格低廉、观测原理简单和计算算法准确的新的感热通量观测技术。通量-方差法基于方差相似性原理,仅需温度标准差和大气稳定度判
云在天气气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云的时空分布和微物理特征对全球辐射能量平衡等都有重要影响。随着气象卫星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使用卫星对地球大气进行观测已经成为研究地球大气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入轨运行使得国内外研究学者可以对地球的某一区域进行长时间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其中,云掩膜(云检测)产品作为卫星遥感基础,是下游定量应用中最基础的产品之一。本论文研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卫星光谱成像仪
雾是一种具有垂直结构的天气现象,多数研究对雾微物理特征的认识仅局限于地面。2019年1月和2020年1月在寿县地区进行了两次雾微物理外场综合观测试验,本文结合系留边界层探测系统、气象梯度塔、自动气象站和涡动协方差通量观测系统等资料,分析了三次辐射雾过程地面和20 m高度的雾微物理特征,并讨论湍流、水汽通量等因子对雾微物理特征垂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次辐射雾过程前期均出现连续降水过程,近地面水汽
雾中的低能见度严重影响着海陆空交通运输,对雾能见度的准确预报是减少雾灾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改进雾能见度参数化方案尤为重要。本文利用黄山光明顶的云雾综合观测资料,对云雾能见度的影响因子以及相关的微物理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对已有的能见度参数化方案进行比较,验证了数浓度和含水量是雾能见度的重要影响因子。已有方案中的系数往往取作常数,但研究发现这些系数与微物理量本身紧密相关。通过建立拟合系数与数浓
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出现了一次EF4级龙卷过程,共造成99人死亡,846人受伤,是1950年以来江苏省第二个EF4龙卷。本文利用ARPS(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采用水平分辨率分别为9 km、1 km、250 m和75 m的四层单向嵌套对该龙卷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75-m网格成功模拟出一个EF4级龙卷,相较于实际阜宁龙卷
湍流是影响云和降水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复杂的云雨微物理过程息息相关。本文利用L波段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探测数据分别进行了云雨湍流以及微物理参数的反演和分析。一方面通过分离风廓线雷达的双峰型功率谱数据,反演得到雨区湍流耗散率和雨滴微物理参数,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另一方面利用毫米波云雷达功率谱数据,分析不同云型的湍流特性,对湍流耗散率反演误差进行评估,并反演得到层云微物理
大气边界层高度与沙尘气溶胶的起沙量密切相关,模式模拟的夏季边界层高度远低于实际。在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利用民勤站站点的探空数据和常规气象数据,以及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FNL再分析资料,并耦合到Tang等构建的一个尘卷风起沙方案中,对2019年夏季6~8月的腾格里沙漠地区展开研究。首先利用MYJ、YSU、BL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研究区域气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