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探空资料同化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数值模拟的影响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m_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边界层是大气热量、动量以及各种物质上下输送的重要通道,边界层中发生的强对流天气、污染物传输等过程均极大地影响人类生活,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大气边界层具有空间尺度小、时间变化快、对下垫面敏感的特点,目前数值模拟效果不能尽如人意。资料同化是改进数值模拟结果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16年8月28日08时—9月2日08时在北京市宝联、朝阳和大兴三站同时进行观测实验的逐3 h加密探空资料,采用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北京地区的大气边界层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加密探空资料同化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发现:⑴WRF-3DVAR系统自带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矩阵不适用于高分辨率的模拟对象。模拟大气边界层需要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且北京市地形起伏大、下垫面复杂,只有重新构建的适合模拟区域的背景场误差协方差矩阵,才能够准确、合理地反映多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改善模拟结果。⑵单次同化模拟试验中,同化形成的分析场较背景场更接近观测结果,更能表现边界层内真实大气的热力、湿度状态及动力特征,位温、比湿、纬向风、经向风、风速的分析场均方根误差分别较背景场的减少了86%、59%、24%、44%、19%,体现出同化的较强修正作用。加密探空资料同化的预报效果在模式积分6 h内最好,之后同化作用的大小及范围逐渐减弱。加密探空资料的站点数在空间水平方向上比较少是导致同化在分析场的改善作用明显但是效果难以持续较长时间的原因之一。⑶循环同化模拟试验中,同化试验的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对边界层内大气的热力、湿度状态均有较大改进,对动力特征改进较小。同化试验能够有效地模拟出城市热岛环流结构和城郊边界层低空急流。同化试验对边界层内各气象要素改进明显,尤以比湿为最,其次是位温,二者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了46%和27%。相较而言,由于风的自身属性且北京市地形复杂,同化效果难以长时间维持,其改进程度较小,均方根误差的减少量在10%以内,但对于复杂地形上较难模拟准确的近地面风来说已有进步,表明加密探空资料循环同化对模式低层动力特征的调整作用以及对近地面风的模拟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1979-2018年ERA-Interim 330 K等熵面的位势涡度(PV)逐日资料,采用改进的Rossby波破碎(RWB)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北半球温带不同类型、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RWB事件特征。针对不同类型的RWB典型事件,通过Hysplit4轨迹分析,讨论了不同个例中的高、低PV舌区粒子的输送路径及波破碎发生后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量。研究表明:1)以格点位于RWB区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极端冷事件呈现阶段性增加,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研究和完善暖冬背景下极端冷事件的驱动因子和物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提高国民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利用冬季中国台站资料、欧洲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和ERA5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的Had GEM3-GA6检测归因模式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
南支槽是存在于冬半年(10月至次年5月)的半永久性低压槽,其中1月和5月是南支槽的两个高发期。本文利用一日4次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于客观识别方法建立近41 a(1979-2019年)的南支槽数据库。利用多种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1a南支槽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分别针对深冬(1月)和春末(5月)的气候态和典型南支槽个例,分析了其动力和热力结构差异。最后使用T-N波通量和全型垂直涡度倾
基于1979-2018年JRA-5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大气视热源的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规律,着重揭示了高原大气热源10-30天ISO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22°-32°N,105°-122°E)降水异常季节内变率的“放大效应”及其可能机理,并探讨了高原与南海、孟加拉湾等低纬度地区大气热源季节内循环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季节
本文使用最新的中国台站气温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近60年来寒潮等冷空气频数和强度的气候学特征和不同类型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特征、成因及对下层大气的反馈,并从等熵位涡的角度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与2010年2月寒潮的联系,探索造成寒潮可能的原因和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寒潮等冷空气过程的频数和强度有明显的月际和季节差异,区域型寒潮在秋季发生频数最多,全国型寒潮、区域型
本文基于CWRF模拟集合中27组试验成员以及ERA5、MERRA-2两组再分析资料中1990-2011年夏季(6、7、8月)数据,研究CWRF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改变对陆气耦合的影响。论文首先通过华北地区降水日变化评估了CWRF的模拟性能,接着选取三种不同的陆气耦合指标:土壤湿度与潜热的相关、潜热与抬升凝结高度的相关以及边界层厚度与抬升凝结高度的差值与云量的相关。通过对这三个指标分析CWRF不同物理参
极端垂直运动对热带气旋强度和结构变化有重要作用。实际观测中发现,热带气旋内部伴有极端上升运动,但与之相联系的小尺度系统尚未可知。本文分析了边界层大涡技术下,三组不同水平分辨率(333 m、111 m和37 m)的WRF模拟结果,给出了热带气旋眼墙附近的极端垂直运动时空分布,并对相关小尺度精细结构进行了定性分类追踪。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三组试验中,热带气旋眼墙垂直运动特征与观测一致,均近似满足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NOAA和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University of Delaware提供的逐月降水资料和地表气温资料以及CAM5.1数值模式,利用统计诊断,如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了春季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1970-1995和1996-2018年春季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对欧亚大陆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影响以及可
多年冻土湿地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感热、潜热和蒸散等能量和物质交换,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特有的气候环境,其能量交换变化情况对多年冻土湿地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区域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以多年冻土湿地为下垫面的能量通量和水汽交换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国还没有对此生态系统陆面水热通量观测研究。本研究基于涡动相关法,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一块典型湿地开展两年生长季能量通量和蒸散观测,以揭示多年冻土湿
浅对流云在大气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浅对流宏微观物理量影响因子的理论认识仍然很不充分,尤其是与云滴谱离散度相关的过程以及气溶胶的作用。本文利用大涡模式(WRF-LES)和分档微物理方案(SBM)对1995年SCMS95(Small Cumulus Microphysics Study 1995)观测项目中一次飞机观测的浅对流云系进行了模拟,并研究了浅对流宏微观物理量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