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细胞退行性变疾病,AD中较为肯定的病理变化是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选择性减少,其特征性表现是细胞外大量的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在SP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Aβ沉积,其核心成分是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precursor protein,APP)水解产生的40~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即Aβ1-40和Aβ1-42。最近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的在AD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但Aβ的细胞毒性尤其是Aβ的致神经细胞凋亡作用一直倍受研究者的关注。体外研究表明,AD发生时Aβ引起线粒体能量生成障碍并诱导细胞产生大量的反应性活性氧(ROS),致使细胞内Na+/K+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凋亡。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KATP)是存在于细胞膜与线粒体内膜(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MitoKATP)上具有多种作用的通道。有研究证实激活MitoKATP通道多种损伤因素导致的细胞损伤与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是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抑制剂,能够特异性的拮抗多种损伤刺激对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孔的开放作用,抑制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孔的开放而发挥保护作用。有研究表明,环孢菌素A对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前研究发现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和MitoKATP通道对多种损伤因素导致的细胞损伤与凋亡具有调节作用,我们试通过调节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和MitoKATP来研究其在老年痴呆体外神经元凋亡模型中的作用。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Aβ1-42)对原代培养线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作用并利用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ATP)开放剂二氮嗪与环孢菌素A及二者协同对干预,以探讨其对Aβ1-42致胆碱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①运用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培养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采用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细胞化学进行鉴定。②利用2μmol/L(终浓度)的Aβ1-42对原代培养细胞进行干预建立AD细胞凋亡模型,实验细胞随机分为3个组:对照组、Aβ42-1处理组和Aβ1-42处理组,作用不同时间(24h、72h)后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③利用500μmol/L二氮嗪(预处理1h)、20μmol/L环孢菌素A以及二者协同对其干预,实验细胞随机分为5个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Aβ1-42干预组;C组:Aβ1-42+二氮嗪预处理干预组;D组:Aβ1-42+环孢菌素A干预组;E组:Aβ(1-42)+二氮嗪预处理+环孢菌素A干预组。作用不同时间(24h、72h)后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Bcl-2、Bax、细胞色素C、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①原代培养大鼠基底前脑神经元,于体外培养第7d进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90%以上为ChAT阳性神经元。②作用72h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损伤性变化,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Bcl-2表达量降低,细胞色素C、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增加,Bax未见明显变化,Bcl-2/Bax比值降低(P<0.01,P<0.001)。③500μmol/L二氮嗪(预处理1h)、20μmol/L环孢菌素A以及二者协同对AD神经元凋亡模型干预,作用24h后Bcl-2的表达即增加,作用72小时能明显增加Bcl-2的表达及提升Bc-2/Bax比率而抑制细胞色素C、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细胞存活率增高(P<0.05,P<0.01,P<0.001)。结论①Aβ1-42作用胆碱能神经元72h能减少Bcl-2的表达量,促进细胞色素C、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②线粒体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与环孢菌素A及二者协同可以明显拮抗Aβ1-42致细胞凋亡作用,增加细胞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