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一带,是茄科番茄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果实营养丰富,口感佳,色泽鲜艳,栽培广泛,产量高,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其市场需求量大。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1994年至2006年全球番茄出口贸易总额由41亿美元增长到80亿美元,而我国番茄生产居全球第一。但随着番茄需求的增加,番茄保护地连种,各种病害随之蔓延,造成番茄减产甚至绝产,给番茄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番茄芝麻斑点病害在多地爆发,给番茄生产带来严重威胁,该病在河南、广西、浙江、江苏一带菜区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我省许多地区也有发生,呈加重和蔓延趋势。目前,番茄芝麻斑点病的抗性机理尚不是很清楚,也没有抗性基因的相关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番茄芝麻斑点病的控制。因此,对番茄芝麻斑点病抗性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使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成为研究的重点,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则是其“中流砥柱”。目前还没有人用蛋白组学来系统的、全面的研究番茄对该病应答的分子机理,抗病相关的蛋白调控网络没有研究,因此,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番茄抗、感品种的蛋白质组差异进行研究,探究其蛋白调控网络,迫在眉睫,具有深远意义。本试验首先进行了番茄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以东北农业大学番茄研究所提供的50份番茄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技术对不同番茄品种进行苗期接种鉴定,鉴定方法组合为:摩擦接种法,接种苗龄为4片真叶,芝麻斑点病菌孢子液浓度为1×107个孢子/mL。筛选结果为:抗病品种2个,09605和09009;中抗品种14个;感病品种28个,为09011等,极感病品种6个。在双向电泳研究中,对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了部分优化,包括样品的破碎方法、研磨时间和蛋白样品上样量,结果表明,研钵研磨的更充分,研磨时间10min,获得的蛋白质样品浓度大,更适合后续的分析,上样量为1200ug时,凝胶图谱中蛋白点最多。利用双向电泳技术,选取番茄抗、感品种09605和09011为试验材料,进行番茄芝麻斑点病菌胁迫下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经过重复试验,得到了较为成熟的番茄叶总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研究番茄抗、感品种在番茄芝麻斑点病菌胁迫下,蛋白质组的变化。经试验分析,最终得到了3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09605(抗)接菌后,与对照相比,表达量上调蛋白点8个,表达量下调蛋白点9个,新增蛋白点1个;09011(感)接菌后,与对照相比,表达量上调蛋白点5个,表达量下调蛋白点10个。对这些点进行肽指纹图谱分析,成功鉴定17个蛋白质点,得到PMF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各蛋白点的具体功能,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番茄对番茄芝麻斑点病的抗病机理,预期能为番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