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次投掷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关于原子弹的威力在中国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如下五个方面:第一部分,报界和出版界的反响。很多关于原子弹产生的危害、在军事上的作用、原子弹的构造和原理,原子物理的科普知识不断见诸报端,我国的报纸对原子弹的报道迅速形成了一个热潮。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也出现了一批以介绍原子物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图书,当时被称为“原子书”。第二部分,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反响。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大学计划在南京成立数理化研究中心,想通过“数理化中山计划”来发展我国的原子物理事业。1947年,胡适建议国家拨款,集中专家学者,在北京大学成立原子物理研究中心。1948年,清华大学筹划发展原子能科学,钱三强提议借鉴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大学的合作模式,由清华、北大和北平研究院联合设立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心。科学家举办的有关原子弹的讲座,很受社会各界的欢迎。第三部分,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的反响。1946年夏,国民政府提出组建研制原子弹的国防研究机构和培训人员的计划,但该计划很快在美国的阻挠下搁浅了。国民政府企图留用日本所谓的“原子能科学家”来发展我国的原子能,由于我国科学家的反对而未能留用。这些都表明国民政府对制造原子弹是热心的,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原子科学研究。但是,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已无可能发展核科学技术。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原子弹的谈话,提出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第四部分,引发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大讨论。当时讨论的内容主要有科学与民主的关系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的科学。第五部分,讨论。本文通过史料,力图勾画出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以后在中国国内产生的反响,反映中国近代核科学发展的历程,记录中国物理学家为核科学发展艰苦奋斗的历程,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总结历史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