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学校教育领域鲜有专门以公德教育为主题进行的研究,有效的实践措施就更是少之又少。公德教育往往很难落实,要么缺乏公德教育的意识,要么把公德教育降解为私德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公德教育?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对传统德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梳理以及对社会转型的分析,从养成基本公德行为规范的底线道德教育,到基于公益、公平原则的公德教育,并最终立足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提升,分三个层次逐渐深入剖析转型期学校公德教育的伦理基础和教学方式。我国传统德育是一种“束身寡过”的私德教育,已无法满足转型期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领域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以及人们道德观念的转变。相对于以“大公无私”为普遍道德原则的传统德育,公德教育首先是对底线道德守护,要求从养成公德行为习惯入手。然而,只有了解并认同行为背后的原则基础,才能将其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所以,第三章通过对公私观念的分析说明公德教育降解为私德教育的原因并藉由对群己关系的讨论来论证以公益为原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的部分,以银行排队为例阐释了公德教育的公平原则并分析了实践中的难题。
学校进行公德教育应从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逐渐引导学生学会以公益、公平的原则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它在本质上是道德思维方式的发展。公德教育的实施不仅与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有关,而且也受到教师和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它的全面实施和开展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