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民是中国历史上因朝代更替而产生的一类特殊人群,其中明遗民又因其思想体系之完整、人员总数之庞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学界对于明遗民文学的研究也渐趋深入,但对涉及清初遗民心态小说的研究则相对分散、片面。本文对清初所涉遗民心态通俗小说进行整理归纳,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来探讨其中遗民心态的书写和表达,希望通过系统探讨能够让我们对清初涉遗小说有一个更加完整、深入的认识。本文绪论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学界的现有观点,结合本文的论述对象,对课题中出现的“清初”、“遗民”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归纳梳理出清初所涉遗民心态通俗小说十二部;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清初所涉遗民心态通俗小说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目前学界对所涉遗民心态小说的研究呈现出分散性、片面性。大多数研究只是围绕《水浒后传》、《续金瓶梅》、《豆棚闲话》这几部作品展开,而且在探讨其中遗民心态的表达时,也只是选取其中比较浅显的笔法,缺乏整体而深入的探讨研究。论文正文共有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遗民文人在清初小说中对于明亡原因的反思。晚明时期虽然社会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发展,但是统治中枢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君主昏庸无能,一味追求淫奢生活,不理朝政,另一方面朝中大臣不思如何辅政,却在国家存亡之际仍热衷于门户派系之争,只想如何排除朝中异己。这样的情势下气势汹涌的农民起义一朝便推翻了有明将近三百年的统治。另外,在清初小说中,遗民文人还把明朝灭亡原因归之于天命,这是遗民拼尽全力却依然无法扭转亡国局面之后痛心无奈情绪的反映。第二章主要论述明遗民的故国情怀在清初小说中的表达。易代之际,正朔、发式、衣冠这些文化符号都被遗民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味。他们固执地采用明朝旧历纪年,以死相争地保留汉族发式衣冠,这些坚持既可以说是遗民对于故国的忠贞倦怀,亦可谓是汉族士人对于华夏文化的保留发展。即使在明亡之后,遗民们仍坚持抗争,他们热情地歌颂英勇之士,他们真诚地赞扬忠贞女性,不仅是为了呼唤英雄还是为了约束自己。第三章主要讨论明遗民在新朝定鼎之后与满清政府的抗争。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定,遗民的各种武装斗争也逐渐消歇,他们虽放下兵戈,却并不意味着归顺投降,而是转变了一种斗争方式和策略。他们或者归隐山林,土室牛车,不履清土,以此拒绝新朝招徕,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或者著书写作,在文字中呼唤抗清英雄,揭露清兵暴行,表达对异族风俗的轻鄙。第四章主要论析明遗民的道德困境。首先通过解读《豆棚闲话》中《首阳山叔齐变节》一则故事来点明明清之际遗民在守节变节两者之间的艰难选择,进而探讨遗民动摇的原因。遗民守节过程中,一方面要承受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新朝的招徕和威胁。此外,身为传统士人,他们天然带有出仕辅政的愿望,所有这些都在动摇着遗民坚守道德理想的决心。其次以《金云翘传》中“身辱心贞”的表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贰臣的自我救赎。入仕新朝的士人虽然得到了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是他们却不能逃脱内心道德的审判。为了缓解自身处境的尴尬,他们常常利用“行孝养亲”、“妻孥牵绊”等理由来表明自己变节的无奈,此外,在朝的贰臣也常常通过默默帮助在困的反清人士来获得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