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随后,许多研究者以奥苏伯尔为先驱,着力构建“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体系。本研究着重探讨“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一方面希望能够丰富“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希望能为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第一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并对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实施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了解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以便使后文“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应用更有针对性。第二章主要研究“先行组织者”产生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四个方面,以此为后文的论述做理论铺垫。第三章主要研究“先行组织者”理论运用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可行性。首先,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的文言文认知结构为“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其次,“先行组织者”理论在自身逻辑体系比较强的知识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编排方式更适合运用“先行组织者”理论,这一部分将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一是人教版高中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作品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写的;二是其以体裁为单元的编排方式更能发挥“比较性组织者”的作用。第四章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探讨“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首先是“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简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其次是论文的研究重点,即“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先行组织者”理论主要衍生出搭建脚手架、构建知识树和巧用比较法三种具体策略。搭建脚手架策略是通过提供“先行组织者”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一个利用已有的知识攀登到新知识的脚手架。构建知识树策略是通过呈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或“并列组织者”,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以知识树的形状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策略。巧用比较法是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通过呈现“比较性组织者”调动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将其与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他们之间区别和联系的一种方法。黄厚江老师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为了兼顾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论文在运用比较法时也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论文将结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来阐述每一种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第五章主要阐述“先行组织者”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的局限性,一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忽视了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