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优化配置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端系统具有负荷重、远方供电比例大、空调及恒功率负荷增速快等特点,因此受端系统必须具有充足的无功电源支撑。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能很好地实现无功功率的快速动态补偿,成为解决受端系统电压/无功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动态无功优化配置方法,围绕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数量、安装地点和容量的选择方法展开如下研究工作:首先,阐述电压与无功功率的关系,探讨受端系统暂态电压失稳的机理,并分析动态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为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优化配置方法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由于单一准则的动态无功优化配置方法仅侧重于某个技术目标,对影响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因素考虑不够全面。因此,本文提出一种考虑电网特性的多准则动态无功优化配置方法。各准则并不独立且各有侧重,包括节点重要度指标、电压稳定指标和改进轨迹灵敏度指标。利用节点重要度指标辨识在电网拓扑结构和功率分配上有重要地位的节点,全局定量分析对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有重要影响的薄弱节点。同时,针对引起系统暂态电压失稳的关键故障进行仿真分析,利用电压稳定指标从由电网本质特性所决定的薄弱节点中,筛选出实际运行电压也较薄弱的节点作为候选安装点,以减少后续计算。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利用基于暂态电压稳定分析方法的轨迹灵敏度指标,反映各候选安装点安装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后对全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水平的提升效果,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该指标进行改进,以此确定最优安装点集。进一步地,为从多准则选址方法确定的安装点中选择兼顾经济成本和技术性能的选址方案,并确定最优容量,本文建立了综合考虑投资和管理费用、全年电能损失费用及电压越限罚函数的无功优化目标函数。最后,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确定满足约束条件且使目标函数最优的配置方案,并利用暂态电压稳定标准对其在关键故障下对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改善效果进行仿真校验,最终确定满足暂态电压稳定要求的最优配置方案。本文针对IEEE 39节点系统对各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并得出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最优配置方案,验证本文对轨迹灵敏度指标所做改进和本文提出的动态无功优化配置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在改善电能质量,维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优势。
其他文献
该文对深基坑支护结构中采用的双排桩支护结构型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简要地介绍了基坑工程技术及双排桩支护结构型式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该文主要研究复合材料旋翼桨叶振动载荷计算,桨叶基于如下假设:(1)复合材料薄壁桨叶;(2)翼剖面的型心、弯心、质心等彼此不重合;(3)翼剖面上的元件分工受力(例如外缘蒙皮只受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电力战略实施阶段,电网的互联使得原本薄弱的网架结构面临更大的考验,输电线路的功率振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对于系统稳定的研究也就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但是电力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具有时变性的特点,运行方式不断变化,加之外界各种不确定的干扰因素,使得系统要保持良好的运行特性十分困难,必须依靠背后强大的控制系统。多年来,人们
由于节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照明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光效好,寿命长的新一代节能光源,金属卤化物灯在绿色照明中扮演了越来越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与之配套的镇流器的开发也变得越来越为重要。电子镇流器由于其轻便、节能、智能程度高,将逐渐取代了市场上广泛使用的电感镇流器。本文介绍了金卤灯的基本原理及特性,分析了电子镇流器的优势,研发的方向及重点。由于声谐振现象是高压气体放电灯高频工作的特有现象,
双级矩阵变换器是一种具有新型拓扑结构的矩阵变换器,它基于三相AC—DC—AC双级变换结构,不仅在功能上和传统矩阵变换器(CMC)相媲美一即能量双向流通、正弦输入与输出电流、可
旋涡位错是许多典型流动(钝体绕流,剪切流等)转捩的一个基本特征.该文通过数值计算研究来流沿展向非均匀的尾迹型剪切流动中的旋涡位错及其产生的空间结构特征,动力学过程和
在工业领域,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是机械加工的关键设备。为了提高加工精度,目前人们针对主轴系统的性能改进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如何将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应用到主轴直接驱动就是一项很重要的研究工作。本文研究工作是基于哈工大和齐齐哈尔机床电器设备厂的合作项目“主轴交流驱动系统研制”,该项目的工程目标是开发适用于机床主轴直接驱动的宽调速高性能全数字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为了实现永磁同步电动机主轴直接驱动,本文
随机P-分岔是随机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平衡点和极限环共存的高维多稳态系统,其随机P-分岔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工作分两个层次展开:(1)以广义v
学位
该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现有理论加以推广,并试图给出一个适用于不可压非晶态高聚物的粘弹性本构模型.首先,该文在非平衡态热力学框架下,建议了一个适用于不可压材料的粘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