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外部性与经济增长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theroad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与集聚是经济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根本属性,然而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于这两者的研究都是沿着各自的轨迹进行。与丰富多样的经济增长理论相比,区域经济集聚的理论显得稀缺而相对不成熟。随着Krugman(1991)开创的新地理经济学的兴起,并逐步进入经济学核心研究领域,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属性相互融合的研究更是经济学界必要而迫切的需求。动态外部性理论作为解释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强调地区内部技术或知识的外溢是一个动态过程,市场先验性的信息累积会对产业的经济活动和地区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这种外部性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相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积累产生的外部性被称作MAR外部性(或专业化外部性),同一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学习产生的外部性被称作Jacobs外部性(或多样化外部性),同一地区相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产生的外部性被称作Porter外部性(或竞争外部性)。关于这三种外部性是否存在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显著,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各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结果却大相庭径。本文从区域聚集外部性视角出发,根据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基本延续了Glaeser (1992) & Henderson (1994)的研究方法,参考De Lucio (1998)的模型架构与变量设置,以工业产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以含有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本模型,并设置内生性的技术变量,衡量三种外部性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性影响。本文使用的是2000-2009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省一市制造业129个三位数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模型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聚外部性的来源,以及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和竞争外部性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同时存在,即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来源于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学习,而Porter外部性影响不确定,产业内部的竞争短期内对增长有利,但从长期来看对增长有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作为xDSL、有线电视线以外的第三种接入方式,电力线通信(PLC)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PLC在传输布线、覆盖范围、价格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日益突出,PLC逐渐受到市场青睐。Google、IBM和Motorola等公司已经介入PLC市场,对PLC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预测,2011年全球PLC营收额将达到50亿美元。
我国的工资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我国工资水平的变动是怎样影响着就业水平的变动的?这两个问题是本文试图研究与回答的。更为具体的,本文首先
当前,世界经济局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展不平衡,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旧严峻。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但工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这种过大的工资差异并不完全是劳动者劳动生产
地区经济的增长要靠投资的带动,而投资又要靠投资吸收能力来获得。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地区投资吸收能力概念,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其分析框架。通过对黑龙江省的投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