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质量分析及抗炎谱效关系的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yume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2.比较不同产地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抗炎药效。3.建立不同产地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与抗炎药效之间的关系(抗炎谱效关系),进而阐明其抗炎药效的物质基础。4.分析鉴定该部位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为其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1.对10批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进行薄层鉴别和红外光谱鉴别。2.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四部通则进行水分、灰分以及残留溶剂的检测。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中原儿茶酸和咖啡酸进行含量测定。4.采用HPLC法建立10批不同产地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指纹图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版软件对10批样品进行共有峰确认及相似度评价。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HPLC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5.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来研究不同产地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抗炎效果。6.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来建立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抗炎谱效关系,从而探讨其抗炎物质基础。7.采用UPLC-Q 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抗炎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为其化学成分及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1.确定了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鉴别方法。2.测定了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并暂定其限度,残留溶剂的检测结果显示10个产地均未检测到石油醚,其乙酸乙酯、乙醇含量均低于0.5%,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限量要求。3.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中原儿茶酸和咖啡酸分别在2.00μg/m L~139.91μg/m L、2.00μg/m L~140.01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n=5),各色谱峰间分离度均达到定量要求。其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良好,且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2%~102.46%,RSD%在1.03%~1.76%之间(n=9),参数均达到定量分析要求。4.建立了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评价系统确定了18个共有峰,共指认出了2个色谱峰,分别为原儿茶酸和咖啡酸。不同产地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之间相似度较高,均大于0.9,说明10批不同产地龙利叶药材质量一致性较高,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均将10批产地分为四类。5.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结果显示,10个产地的抑制率较为接近均在43%~52%之间,其中广州肇庆的抑制率最低为42.86%,南宁武鸣的抑制率最高为51.02%,且10个产地的肿胀度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6.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抗炎谱效关系,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的抗炎作用是多个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依据关联度的大小,确定各成分对抗炎作用贡献的大小顺序为8号峰>13号峰>14号峰>7号峰>2号峰>15号峰>18号峰>9号峰>10号峰>1号峰>6号峰>12号峰>4号峰>17号峰=11号峰>3号峰>5号峰>16号峰。其特征峰关联度均大于0.7。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特征峰中3、4、12、17号共有峰与其炎症抑制率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大于0.1;2、5、16号共有峰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1,且与炎症抑制率作用呈负相关。VIP图结果显示,5,16,4,3,2和12号特征峰的VIP值大于1。结合两种分析方法,以灰色关联度大于0.7,VIP值大于1为筛选条件,初步确定5,16,4,3,2和12号特征峰对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其中5号峰为原儿茶酸,其余色谱峰待进一步鉴定。说明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HPLC指纹图谱中这几个色谱峰所对应的成分对药效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7.采用UPLC-Q Exactive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来源广西北海福城镇产地的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通过文献参考及谱库匹对初步推测出12个化学成分,分别为(1)油酸酰胺(2)甜菜碱(3)胆碱(4)葫芦巴碱(5)杜鹃花酸(6)奎尼酸(7)对羟基苯甲酸(8)原儿茶酸(9)阿魏酸(10)枸橼酸(11)尿苷(12)对羟基肉桂酸。结论:建立了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鉴别和检查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0批不同产地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中2种成分含量测定,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不同产地龙利叶的质量控制;建立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指纹图谱,该实验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较好,所建立的指纹图谱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分布,能够使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指纹信息最大化,最大限度地表征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特征,为龙利叶的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对10个产地进行了抗炎药效实验,其抑制率在42.86%~51.02%,各给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模型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说明10个不同产地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对炎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对谱效关系进行结合分析,初步确定峰5,16,4,3,2和12为龙利叶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对抗炎作用发挥着重要影响的成分,其中除5号峰已知外,其余色谱峰均未知。UPLC-Q Exactive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快速的推测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可为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1.利用UPLC-Q-Exactive HRMS技术对当归藤进行化学成分研究。2.建立当归藤UPLC指纹图谱。3.建立同时测定当归藤中原花青素B1、儿茶素、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含量的UPLC方法,并对11批不同产地的当归藤药材进行含量测定。4.建立当归藤原花青素聚酰胺纯化工艺。5.对纯化后的当归藤原花青素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1、化学成分研究:利用UPLC-Q-Exactive H
学位
芒果止咳片是广西某制药厂自主研发的复方制剂,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多痰等症,有着长期的的临床实践基础。该复方制剂以中药提取物芒果叶干浸膏为主要原料药,同时添加马来酸氯苯那敏与鱼腥草素钠2种成分。该制剂对于治疗咳嗽、气喘、多痰等症效果显著,且原料药芒果叶的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值得推广应用。目的:研究建立芒果止咳片的薄层鉴别方法;研究建立芒果止咳片HPLC指纹图谱、芒果
学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因此,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展览主要以社会历史文化为展览内容,其藏品的主要来源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文物从考古发掘出土到被观众参观,其所蕴含的信息经过不同环节的传递,便形成了一条信息链。这一信息链上包含有五个环节:第一是信息采集的环节,也就是文物被发掘出土的过程;第二是信息提炼的环节,也就是考古工作者对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出版考古报告的过程
学位
1989年秋到2003年秋大约14年间,社科院考古所安徽工作队对皖北地区的尉迟寺遗址进行了前后两期共13次发掘。尉迟寺遗址因保存较好、遗存丰富,引起众多学者的讨论和研究。本文对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论证“尉迟寺类型”不属于大汶口文化,而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方面通过对尉迟寺遗址及相关遗址出土陶器进行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分析,对尉迟寺文化进行分期,探讨该文化的相对年
学位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假手术组、I/R组、右美托咪定组(25、50、75μg/kg)。采用动脉血管夹夹壁支配大鼠肝左叶与中叶的门静脉、肝动脉30min,再灌注6h,建立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剂量右美托咪定采用术前30min腹腔注射给药。(2)术后麻醉心脏取血,生化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大部分都趋于馆校合作与中小学教育的研究,也有一部分主张亲子教育,但基本上是对亲子教育活动的研究,而对于教育者这个主体的研究很少。教育者在博物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教育者,在这里并不仅指教师,还包括家长,以及博物馆的相关社教工作人员,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今,很多学校都注重校外教育,但校外教育不仅仅局
学位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生和发展的机制,考察龙血竭(Chinese dragon’s blood,CDB)抗UC作用、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通路,为阐明CDB治疗UC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GEO数据库分析UC发病机制。从GEO数据库下载DSS诱导的UC动物模型基因表达谱数据,使用R语言处理数据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UC病变过程中差异表达基
学位
三叉式护手剑又称山字格护手剑、花蒂形格护手剑,是我国西北地区、川西地区、云南地区青铜文化的一种典型器物。三叉式护手剑主要分为铜剑与铜柄铁剑,铜柄铁剑主要分布于云南地区。三叉式护手主要用于连接剑身与剑柄并起到固定整把剑的作用。本文通过运用文物学方法、考古类型学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等理论和方法对出土与采集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尽可能地完善对于半月形文化带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认识。本文首先对三叉式护手剑
学位
目的:构建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和肺泡上皮细胞急性肺损伤体外模型,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双氢杨梅树皮素(APS)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TLR4/MyD88/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寻找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建立体外LPS干预人II型肺泡上皮细胞A549损伤模型。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基在37℃,5%CO
学位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双氢杨梅树皮素(Ampelopsin,APS)对β-内酰胺酶形成过程的影响,以明确APS逆转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作用机制,为寻找有效治疗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抗菌实验及机制研究:(1)受试菌的筛选:采用Nitrocefin法、碘量法和药敏试验等方法筛选产高活性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SA。(2)采用二倍肉汤稀释法测定APS和青霉素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