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髓内钉治疗术后骨折不愈合相关因素,并评估每个可能因素的风险。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威海市立医院确诊并经PFNA治疗的1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纳入研究的患者依据内固定器械的成功与否分为两组。对分组患者的术前X片的粗隆部外侧壁厚度、AO/OTA分组及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股骨颈干角,螺旋刀头在股骨头内的位置(尖端-顶点距离和克利夫兰区)等影像学指标进行测量,对偏态分布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对分类变量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分析,对有统计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拟合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估计并对建立的Logistic模型计算预测概率,使用最大似然方法导出调整的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0例患者,男性62例,女性78例,平均连续随访20.3个月(6-46)。其中内固定失败9例(6.4%),并发症中发生股骨头切割最为常见,共5例(55.6%),螺旋刀片轴向移位2例(股骨头内侧穿出1例,螺旋刀片退出1例),主钉末端股骨干骨折1例,远端锁定断裂1例。内固定器械失效患者的股骨粗隆部外侧壁厚度平均为21.7mm,明显低于内固定有效组的2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是内固定失败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螺旋刀片的TAD值在20-30mm无一例出现内固定失败,TAD<20mm或TAD>30mm内固定失败风险显著增高,TAD是内固定失败第二相关因素;骨折复位后颈干角<130°患者失败率明显高于颈干角>130°患者,两组间差异有明显(P<0.05),故应避免骨折在内翻位进行固定;良好的骨折复位可提供稳定的支撑,复位良好同复位质量差的患者组统计分析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类及螺旋刀片头端在股骨头内象限分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内固定失败相关因素是:股骨近端外侧厚度、骨折复位质量、螺旋刀头在股骨头内的位置及复位后股骨颈干角,其中股骨近端外侧壁厚度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股骨近端外侧壁的厚度,TAD<20mm或TAD>30mm,骨折复位不理想,复位后颈干角<130°可能是防旋髓内钉治疗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其中股骨粗隆部外侧壁质量对内固定失败与否最为关键,TAD的影响位于其次。而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及螺旋刀片头端所在股骨头象限内分布对内固定是否失败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