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抗乙肝病毒治疗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形成的影响。从而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及肝细胞癌患者的抗乙肝病毒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660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主要收集以下资料:一、患者基本资料及既往乙肝病毒感染史及抗病毒治疗史;二、术前血清学检查结果,(包括乙肝病毒相关检测,肿瘤相关标志物及肝功能相关指标);三、病理学相关检查结果(包括: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肝硬化及卫星结节)。对收集的660例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先将患者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M+组)和MVI阴性组(M0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影响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可能影响因素。然后对其中HBsAg阳性的575名患者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LM+组)和MVI阴性组(LM0组),根据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得到的阳性影响因素对这两组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得出影响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或保护性因素。另外根据MVI的有无及严重程度将全部66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M0组、M1组、M2组,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MVI严重程度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因素的关系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并强调乙肝病毒感染及抗乙肝病毒治疗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形成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660例患有肝细胞癌并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534例,女性126例,男性占比为80.9%;平均年龄56岁(范围30?83岁)。其中MVI阴性组男性272例,女性79例,男性占比为77.5%;平均年龄57岁(范围31?83岁),MVI阳性组男性262例,女性47例,男性占比为84.8%;平均年龄55岁(范围30?82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87.1%(575/660),微血管侵犯的发生率为46.8%(309/660)。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可检测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载量以及是否行半年以上的抗病毒治疗与微血管侵犯的形成有关。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中进行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M+组和MVI阴性组LM0组结果显示:可检测的HBV DNA载量(OR=5.33,P<0.001)为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OR=0.37,P=0.002)为微血管侵犯的独立保护因素。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显示重度MVI组(M2组)与轻度的MVI组(M1组)及无微血管侵犯组(M0组)患者相比,M2组患者有明显高的乙肝病毒感染率(94.0%,P=0.017)、可检测到的HBV DNA载量(>100 IU/ml)率(68.3%,P<0.001)以及明显低的抗病毒治疗率(22.8%,P=0.012)。结论:在肝细胞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活动性复制对微血管侵犯的形成有影响。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是影响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可能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形成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