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综合治疗的临床经验,探索治疗本病的更有效的方法。方法:按张承芬教授1998年主编的《眼底病学》中的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和Hayreh教授2004年主编的《后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后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收纳34例(39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和疾病不同时期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有激素禁忌症或病程较长、视神经水肿不严重的非血管炎性患者采用以下中医综合治疗:1.辩证治疗:气滞血瘀型治则活血行气法,方用逍遥散加减;气虚血瘀型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明目,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2.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川芎嗪针静脉滴注;3.复方章柳碱针剂患眼颞侧穴位注射;4.香丹针眼部直流电离子导入;5.针灸。无激素禁忌症、病程较短、视神经水肿严重或血管炎性患者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病程早期在中医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降眼压、B族维生素、高压氧等治疗;非血管炎患者病程中、后期治疗同中医治疗组,血管炎性患者中后期激素逐渐减量。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底、视野检查结果的特点、改变及疗效;中医综合治疗组与中西医综合治疗组的疗效差别;发病后就诊时间不同的患者的疗效差别。结果:1)34例(39)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经综合治疗后,临床治愈11眼(28.21%),显效10眼(25.64%),有效12眼(30.77%),总有效率84.62%,无效6眼(15.38%)。2)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x2=78,P<0.01)。3)治疗后31眼视野有改善(79.49%),8眼无明显改善(20.51%)。视野平均缺损(x±s,db):治疗前21.71±3.25,治疗后12.68±1.54,进行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P<0.01)。4)治疗后眼底:16眼视盘外观正常,15眼水肿消退,有不同程度视神经萎缩。5)中医综合治疗组14例(15眼):临床治愈5眼(33.33%),显效5眼(33.33%),有效3眼(20.0%),总有效率86.67%,无效2眼(13.33%);中西医综合治疗组20例(24眼):临床治愈6眼(25.0%),显效5眼(20.83%),有效9眼(37.50%),总有效率83.33%,无效4眼(16.67%),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9,P>0.01)。6)发病后在15天内就诊20例(22眼):临床治愈9眼(40.91%),显效7眼(31.82%),有效5眼(22.72%),总有效率95.45%,无效1眼(4.55%),发病后在15天以上就诊14例(17眼):临床治愈2眼(11.76%),显效3眼(17.65%),有效7眼(41.18%),总有效率70.59%,无效5眼(29.41%)。二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P<0.01)。结论:1.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使用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视网膜循环,提高视功能;2.对于不能接受激素治疗或激素治疗无效以及病程较长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医中药综合治疗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案;4.对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早期治疗或血管炎引起本病的患者中西医综合治疗是较好的治疗方法;3.早诊断、早治疗是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功能预后的关键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