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把主体性局限于精神领域,抽象地研究主体性:哲学家排除实践去探讨认识;道德学家从人的本性中寻求道德的根据;美学家不是从人的实践中寻找审美意识;而社会学家则力图从人的欲望和目的中探求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发展了主体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有极为深广的拓展: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远远不只是囿于精神的层面,主体性已走向现实,澄明了对实践的依赖,“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在马克思那里,主体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思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成论问题。实践对主体性是一种到达,主体性对实践是一种趋赴,主体性是人的实践不可分割的部分。主体性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主体性“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于是,哲学的内在的自我满足及关门主义被打破了,那本来是内在之光的东西,就变成转向外部的吞噬性的火焰。于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这样一来,实践主体性“永远具有一个双刃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哲学本身。”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主体性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发展、呈现的,而实践本身也是主体性存在的形式和呈现的过程;简而言之,形而下的生成生发着形而上的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