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原型——诺思洛普·弗莱批评思想初探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_m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弗莱的批评思想中,神话,原型两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本篇文章就是紧紧围绕神话、原型这两个概念,勾画弗莱批评思想的发展概况的。  作为一位批评思想家,弗莱特别强调批评的独立地位。因此,他在进行自己的批评道路探索时,首先反驳了现存的各种把批评置于附庸地位的背景式批评理论,包括传记批评,心理学批评,历史主义批评。新批评不是背景式批评,它把注意力转向了文本,注重文学本身的形式和语言,但却只注重单个文学作品,忽略了语境的意义,因此弗莱称它是修辞批评。在广泛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弗莱发现,文学传统中的某些结构要素极为重要,例如常规,文类以及反复使用的某些意象或意向群,他最终将之称为原型。并追溯原型的源头到神话那里。与此同时,神话价值在理论上的重新被发现以及二十世纪现代文学作品实践中神话意识的回流也使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有了更广阔的背景和发展契机。  神话,原型的发现实际上也体现了弗莱批评理论的两个原则:批评的独立性和宏观研究的理论原则。神话与原型这两个词并非弗莱首次发现,所以在架构弗莱的理论之前,首先对神话、原型的意义流变作了纵向的考察,以便能更深刻地认识神话与原型。这其中强调了弗莱的原型与荣格原型的不同,因为这是大家误解最深的地方。弗莱以神话,原型为基本概念将整个西方文学史分类为四个大的叙述程式,五种模式,将整个西方文学分为五个意向,七个意向范畴。对西方文学进行了宏观的结构模式体系的建构。虽在某些地方仍显生硬,但不乏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确有其令人信服之处。弗莱德整体文学批评观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以文学的方式理解而不是从背景理解,从文学史发展的纵深理解而非囿于单个文本理解。当然,理解文学的目的是理解生活。  从对文学本身的关注到对文学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语境的关注,神话,原型的涵义进一步扩展了。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是弗莱批评思想的自然延展。弗莱相信,批评应在关怀神话与自由神话的张力之间产生。弗莱是一个自信热情的人,通过关注文学和批评而关注生活。不论文学作品以"传奇"的方式向描述了一个多么理想化的典范世界,还是以"反讽"的模式刻画一个受摧残、遭奴役的不真实世界,弗莱认为,它们同样表达了一种希望与之认同的那种世界。  对弗莱理论的考察,并非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试图寻找对现今批评有所启发的地方,如果真的能如弗莱所说,保持批评的独立地位,保持批评转向文学结构与转向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平衡,那么这种真正的批评之路必将引导穿越文学的想象,抵达生活本身,帮助走向一个可能并不存在但却在不断完成其存在的理想世界。
其他文献
《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古代小说史的著作,此书中的许多观点、概念被小说研究者们认同,不少开创性的见解为后学者们袭用.前人以这部著作研究小说时,多从小
为研究TA11(Ti-8Al-1Mo-1V)钛合金的亚动态再结晶行为,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机对TA11合金进行变形温度为910~1010℃、应变速率为0.01~10 s-1、道次间隔时间为1~20 s的
以沈糯509抗、不抗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烟嘧磺隆除草剂对玉米光合色素含量、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处理使沈糯509抗、不抗近等基因系的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徐渭的诗,内容无所不包,题材上并无突破,但是他在诗歌中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时代世俗气息。他的诗,不再象前人一样耻于言利,高度提纯。他将明代中期尚俗、尚情、肯定感官欲念,饮食声色
朱彝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他十分重视金石文字的搜集和考订。他亲身搜讨金石,亲眼审视金石碑版原物,把搜集到的金石文字与古籍相参证,不仅增加
利用Gleeble热模拟机对Ti40合金在变形温度为950~1100℃、应变速率为0.001~1 s-1范围内进行了等温恒应变速率压缩实验。通过分析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研究了热力参数对流动应力
本文是一篇从休闲性角度论述《世说新语》的性质及价值的学术论文。在这里“休闲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所具有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休闲”的性质,二是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存在偏科的现象,对偏科的原因和纠偏的方法和措施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According to my own teaching practice, we summa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经济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消费性的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生活的主潮.面对这种新兴的文化氛围,如何去界定,如何去评价却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