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惊叹。中国在享有经济发展带来的喜悦之时,不容忽视的是地区增长差距问题,经济发展非均衡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这种差异长时间存在会影响整体经济效率,也不利于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长期依赖于要素驱动,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伴随这种发展模式的是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促进经济收敛性增长,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区域发展差异角度出发,对现有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考察创新驱动、财政分权、社会融资结构等与经济收敛性增长之间的理论机理,从空间相关性视角,研究创新驱动、财政分权对经济收敛性增长的空间效应及其形成机制,从时间序列角度考察中国社会融资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规律,揭示其与经济收敛性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分析了创新驱动与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的理论机理,构建了创新驱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0个省份2005年到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空间静态和空间动态研究,以及分时段和分区域验证,采用空间经济距离作为权重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创新驱动对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形成机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有:创新驱动对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形成正向直接效应的同时,也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中国既存在经济条件β收敛,也存在俱乐部收敛;2012年中国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影响显著。第二,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特征,分析创新驱动及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收敛性增长的理论机理,对创新驱动指标体系、财政分权进行测度和建构,将空间相关因素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采用空间经济距离作为权重矩阵,对2005年至2016年中国30省的面板数据展开空间计量分析,通过Moran’s I指数的全局和局域空间相关性检验判断区域空间关联性,实证考察创新驱动、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收敛性增长的关系,并进行分条件、分时段、分区域验证,从而判定中国经济收敛性增长。结果显示:(1)样本期内,通过三种不同视角共29个方面的空间计量分析及检验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既存在条件β收敛,也存在俱乐部收敛。(2)创新驱动的扩散与财政分权带来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经济收敛性增长,其中,创新驱动的作用更加明显,尤其是2012年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趋势愈发明显。(3)创新驱动与财政分权两者的综合作用对中国经济收敛性增长具有加速影响,提高了区域经济收敛速度,缩短了半衰期。第三,本文在对中国社会融资结构变迁进行特征描述,建立社会融资结构与经济收敛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基于2002-2016年时间序列,采用单位根、协整检验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验证了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与经济收敛性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证明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与经济收敛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促进了经济向收敛趋势发展。但在构成社会融资结构的七个方面中,只有人民币贷款与经济收敛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人民币贷款的增加促进了经济收敛,说明了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委托贷款是社会融资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经济收敛、人民币贷款、委托贷款均是企业债券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委托贷款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收敛、人民币贷款和委托贷款三者变化促进了企业债券变化。第四,为了对创新驱动进行相对全面的评价,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克服了以往研究片面采用R&D经费或发明专利数表征创新驱动的缺陷。为了更好地体现现有社会经济发展特征,避免采用空间物理距离作为权重矩阵带来的模型设定的偏差问题,本文选取经济距离作为权重矩阵。本文不仅拓展了经济收敛性增长的研究视角,从政策层面来讲,提供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理论支持。第五,在上述主要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注重空间相关性的相互作用机理,发挥创新驱动较强区域的创新引领、带动和示范功能,增进地方财政分权差异互补,重视社会融资结构内部协调共进,构建多元化社会融资体系,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和转型活动中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积极构建区域共享发展平台,促进区域合作与交流,缩小落后区域和先进区域的发展差距,逐步实现经济收敛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