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二维及三维超声对剖宫产瘢痕憩室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feng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剖宫产后子宫瘢痕的腔内二维及三维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剖宫产后瘢痕憩室(CSD)形成的危险因素及CSD各参数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161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阴道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根据瘢痕愈合情况分为瘢痕完整组1091例,瘢痕憩室组519例,比较两组患者子宫位置、剖宫产瘢痕位置及剖宫产次数;根据排除标准排除270例后,将瘢痕完整组分为瘢痕完整出血组162例,瘢痕完整月经正常组728例,瘢痕憩室组分为瘢痕憩室出血组219例和瘢痕憩室月经正常组231例;分析CSD的长度、深度、宽度、残存肌层厚度、容积与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比较各参数对预测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
  结果:1.瘢痕完整组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率18.2%(162/890);瘢痕憩室组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率48.7%(219/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位子宫中瘢痕憩室的发生率为28.2%(268/950),后位子宫中瘢痕憩室的发生率为38.0%(25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憩室组前位子宫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48.9%(115/235),后位子宫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率48.4%(104/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1610例患者,1次剖宫产的人群中,CSD的发生率为29.4%(387/1316),2次及以上的剖宫产的人群中,CSD的发生率为44.9%(132/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瘢痕憩室组450例患者,1次剖宫产的人群中,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为44.9%(92/205),2次及以上剖宫产的人群中,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为51.8%(127/245),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瘢痕憩室组与瘢痕完整组的瘢痕距宫颈内口距离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mm(范围0-6mm)vs4.0mm(范围0-13mm),P<0.05];瘢痕憩室组出血组和瘢痕憩室月经正常组的瘢痕距宫颈内口距离中位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mm(范围0-6mm)vs0mm(范围0-6mm),P>0.05]。5.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CSD的各测量参数,CSD的深度、残存肌层厚度及容积与异常子宫出血具有相关性(均P<0.05),比较瘢痕憩室出血组和瘢痕憩室月经正常组各参数,其深度、残存肌层厚度、容积和憩室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长度、宽度在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根据ROC曲线测得CSD的深度、残存肌层厚度及憩室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1,0.779,0.799,分别比较深度与残存肌层厚度、憩室比的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Z=5.15,均P<0.05),残存肌层厚度与憩室比的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P>0.05);残存肌层厚度和憩室比的最佳界值分别为3.5mm、0.62,敏感性58.0%、58.9%,特异性90.5%、88.3%。
  结论:1.后位子宫、多次剖宫产和剖宫产的低位切口是CSD形成的危险因素,但与CSD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没有相关性。
  2.CSD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深度、憩室比和容积明显大于月经正常组,残存肌层厚度小于月经正常组。
  3.各指标中CSD的深度、残存肌层厚度、憩室比对异常子宫出血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憩室比及残存肌层厚度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最大。
  4.可以采用残存肌层厚度3.5mm和憩室比0.62作为预测异常子宫出血发生的风险阈值。
  
其他文献
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全球第八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第六大最常见的死因的癌症。在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ESCC)最为常见,约占EC总数的90%。目前,同步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和新辅助放化疗已成为局部晚期ESCC的标准治疗模式。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
学位
期刊
报纸
期刊
期刊
报纸
期刊
研究背景与目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NCSLC)患者是异质性很强的群体。对于可切除的ⅢA-N2期NSCLC患者,首选手术切除。然而,纵隔或隆突下淋巴结的受累使这部分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可能性增加,预后差,5年总生存率仅为19-24%。因此,ⅢA-N2期NSCLC患者术后应进行辅助治疗。目前标准的辅助治疗是术后化疗(postopera
目的: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高居第二位、死亡率位居第一的恶性肿瘤。肺癌主要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其中NSCLC的发病率约占肺癌发病率的85%,为肺癌的主要类型。非小细胞肺癌起病十分隐匿,多数到中晚期才被发现确诊,5年生存率较低。临床上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手段非常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