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海河口的泥沙运动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在前人观测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观测(盐度、流速)和实地采样(含沙量、粒度),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洪枯季悬沙输运过程。文中通过计算和作图,分析了含沙量等值线的分布特征,论证了九龙江口盐水楔的存在,讨论了悬沙粒度特征和湾内表层沉积物起动流速,特别是对洪枯季的滞流点位置和断面输沙量进行了重点研究,较全面的分析了九龙江河口湾悬浮泥沙在不同季节的输移过程,在河口湾洪季和枯季悬浮泥沙的来源、输运过程和沉积区位置等问题上获得了明确的认识。 分析表明,河口湾洪季悬沙平均粒径为6.68Φ,枯季为7.05Φ;粘土含量由21.4%增至28.3%,砂和粉砂分别从6.3%和72.3%降为4.9%和66.8%。说明枯季在涨潮流的作用下,厦门外港区泥质沉积物被带入河口湾内沉积。河口湾内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介于6-7Φ,相应的启动流速为50-80cm/s。洪季涨潮平均流速为69cm/s,落潮平均流速为84cm/s;枯季涨潮平均流速为79cm/s,落潮平均流速为87cm/s。因此,在涨落潮过程中,粉砂粒级的沉积物会发生再悬浮。 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悬浮泥沙主要来自九龙江径流,其次,是被往复水流搅起的河口湾表层沉积物,其次是由涨潮流从厦门外港区带入湾内的泥质颗粒。经计算,河口湾在洪水期时,每天由九龙江径流输入悬沙20.9万吨,厦门西港输入悬沙0.5万吨,胡里山断面带出悬沙0.8万吨,日净入湾悬沙量为20.6万吨;枯水期时,九龙江径流带入-3.1万吨悬沙,厦门西港带入2.3万吨悬沙,胡里山断面带出8.4万吨悬沙,每日净入湾悬沙量为-9.2万吨。年均入湾悬沙总量约为1710万吨。 悬沙入湾后,在海门岛东、西海域、鼓浪屿南海域和大磐浅滩海域之间进行分配,总体呈洪季淤积、枯季冲蚀的态势。洪季从海门岛西海区到大磐浅滩海区,沿入海方向淤积程度逐渐减小,海门岛西海区淤积量最大;枯季从海门岛西海区到大磐浅滩海区,沿入海方向冲蚀程度逐渐加大,大磐浅滩海区冲蚀量最大。根据估算,各海区的年淤积量分别为:海门岛西海区1480.5万吨;海门岛东海区138.0万吨;鼓浪屿南海区91.5万吨;大磐浅滩海区-1804.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