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承载着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一半的作家,周作人创作的杂诗仍鲜为所知。在周作人的整个文学生涯中,比起为人称道的小品文,他的杂诗创作一直是未被学界和读者重点着眼的对象。周作人自创的杂诗在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亦旧亦新,以旧体诗为基底的同时融汇许多新的语词和元素,形成一番别致的风味与格调。新文化运动时期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他对于旧体诗的态度也很是强硬;中后期在选择闭门读书之后,他开始探索旧体诗创作;在人生最黯淡无光的特殊时期,他的杂诗创作则达到了井喷式的高峰。伴随着周作人人生的起起伏伏,杂诗成为了映照他人生经历的一面镜子,成为了他在特殊环境下寄托情思、抒发情绪的载体,也成为了学者读者探索和了解他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在这些被文学史所遮蔽和忽视的杂诗中,其中的儿童杂诗更是放射出独特的色彩和光芒,这是因为它们不仅是周作人特殊年代的心灵证词,而且也是脉动着作家对儿童乃至人的生活的智性思考、彰显着作家审美趣味的有益尝试。因此可以说,周作人四十年代儿童杂诗是我们考察周作人儿童观、生活观、美学观的恰当对象,也是把握一个完整周作人的恰当切入点和独特视角。本文将结合周作人书写儿童杂诗的语境,分析贯穿于杂诗之中的文化观念,梳理儿童杂诗在内容、形式和意象上的特征,探究杂诗雅俗共赏背后蕴藏的多向度美学意蕴,进而总结作品的价值并进行反思。除绪论外,本文的正文共有五章:第一章围绕四十年代的时代语境,以自我追求和文化抉择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周作人儿童杂诗的创作动因。首先,四十年代外部环境困顿和自我精神萎靡共同造就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理想消弭的境况,周作人一方面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李贽的“童心说”,其中“疾虚妄”“爱真实”的现代精神指引着周作人走上以杂诗创作守本心、抒真情、表自我的道路,另一方面,找不到出口的愁思与苦闷通过作诗追忆儿时生活“归乡还元”获得了消解,也让他经由创作得以认识自我、承担苦痛。其次,由于身处环境的特殊性,创作题材、资源和体裁等方面的文化选择也有其特异性。儿童题材因其趣味性产生的疗愈性、无关社会政治的稳妥性,民俗资源之中的文化精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维系之力,以及与旧体诗相关的因素:旧体自身能承载较大内容和情感容量的特性、周作人本人深厚的古文积淀素养以及作家自身对于这种文体的热忱和兴趣,所有这些的存在都使得周作人的儿童杂诗创作成为了一种可能。第二章分析影响周作人儿童杂诗创作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主要体现为他的儿童观和生活观。前期受西方思想影响形成的“非缩小成人而是完全个人”的儿童本位观和后期从中国古代典籍《庄子》中挖掘提炼的“嘉孺子”言说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影响了他在杂诗中对于儿童形象的塑造;而杂诗所表现的浸润着地方风味的儿童生活则更多来自于周作人将自然简易和艺术审美融合的理想生活观的影响。在儿童观和生活观两个维度的观念作用之下,儿童杂诗呈现出独具周作人个人思想、情感和立场的特征和风貌。第三章从内容、形式和意象三个方面着眼儿童杂诗的文本呈现,力求从作家颓唐的感怀表达中触摸周作人儿童杂诗的独特质地。周作人儿童杂诗在内容上的独特性体现为基于自身经验的素材来源、呈现为儿童视角和心理下的世界样态、舒展为渲染民俗风情美和人情美的生活画卷;杂诗在形式上使用比拟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摹事状物的色彩词构成了视觉上的鲜明画面感,使用口语化的俚俗语词、拟声词和叠词构成了听觉上的朗朗音乐性;杂诗意象上选取的儿童吃食和自然物象融入了平淡悠远的人情味和人道关怀。大世界的精微体察与小物象的细致着眼,使得周作人的儿童杂诗飘荡着一股敦厚温和的风致,在民俗与文学的交织下,对人性的美好期望和人的生活向往就在诗情画意的乡风民俗中得到了统纳。第四章着力探讨周作人儿童杂诗雅俗共赏特质及其背后的美学意蕴。周作人的儿童杂诗创作在对世俗生活、平凡的人情和自然物理的表现中渗透着“自然”、“冲淡”、“纯真”、“趣味”的审美情趣,也蕴藏着他对于人的生活的思考和探索。杂诗彰显的自然之美体现在作家游戏即兴的创作状态和不受声律平仄束缚的创作姿态上,杂诗的冲淡平和之意通过白话文言、意境氛围和渗透其中的生活态度传达,真挚笔触下的儿童生活透露着纯真质朴之感,字里行间的趣味则来自于愉悦自我与记录人事的感性情趣和幽默滑稽的诙谐风趣,而这些都贯穿着周作人始终如一对于生活的热情和体察。第五章从价值和局限角度对周作人的儿童杂诗进行反思。一方面,诗学角度“文口融合”语言革新在语言诗体解放和反主流求创新两方面树立了标杆,民俗学角度对国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展现凸显着杂诗作为记录人民生活历史和为民俗学研究提供考查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儿童杂诗在创作的主观选择上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和非启蒙倾向,以及客观上呈现的直白失却含蓄美感则都标记着杂诗的局限和不足。本文力图通过对周作人四十年代末儿童杂诗的梳理和分析,探讨更深层次的“人何以为人”的命题——人该有怎样的性情、该有怎样的生活,人在困境之中如何成为自己和保有自己。文章认为,周作人儿童杂诗书写的根本目的在于带着对人类美好性情和理想生活建构的意图和设想去表现儿童生活,因此阅读和研究儿童杂诗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生活观念上的新的方向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