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末周作人儿童杂诗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58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承载着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一半的作家,周作人创作的杂诗仍鲜为所知。在周作人的整个文学生涯中,比起为人称道的小品文,他的杂诗创作一直是未被学界和读者重点着眼的对象。周作人自创的杂诗在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亦旧亦新,以旧体诗为基底的同时融汇许多新的语词和元素,形成一番别致的风味与格调。新文化运动时期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他对于旧体诗的态度也很是强硬;中后期在选择闭门读书之后,他开始探索旧体诗创作;在人生最黯淡无光的特殊时期,他的杂诗创作则达到了井喷式的高峰。伴随着周作人人生的起起伏伏,杂诗成为了映照他人生经历的一面镜子,成为了他在特殊环境下寄托情思、抒发情绪的载体,也成为了学者读者探索和了解他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在这些被文学史所遮蔽和忽视的杂诗中,其中的儿童杂诗更是放射出独特的色彩和光芒,这是因为它们不仅是周作人特殊年代的心灵证词,而且也是脉动着作家对儿童乃至人的生活的智性思考、彰显着作家审美趣味的有益尝试。因此可以说,周作人四十年代儿童杂诗是我们考察周作人儿童观、生活观、美学观的恰当对象,也是把握一个完整周作人的恰当切入点和独特视角。本文将结合周作人书写儿童杂诗的语境,分析贯穿于杂诗之中的文化观念,梳理儿童杂诗在内容、形式和意象上的特征,探究杂诗雅俗共赏背后蕴藏的多向度美学意蕴,进而总结作品的价值并进行反思。除绪论外,本文的正文共有五章:第一章围绕四十年代的时代语境,以自我追求和文化抉择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周作人儿童杂诗的创作动因。首先,四十年代外部环境困顿和自我精神萎靡共同造就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理想消弭的境况,周作人一方面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李贽的“童心说”,其中“疾虚妄”“爱真实”的现代精神指引着周作人走上以杂诗创作守本心、抒真情、表自我的道路,另一方面,找不到出口的愁思与苦闷通过作诗追忆儿时生活“归乡还元”获得了消解,也让他经由创作得以认识自我、承担苦痛。其次,由于身处环境的特殊性,创作题材、资源和体裁等方面的文化选择也有其特异性。儿童题材因其趣味性产生的疗愈性、无关社会政治的稳妥性,民俗资源之中的文化精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维系之力,以及与旧体诗相关的因素:旧体自身能承载较大内容和情感容量的特性、周作人本人深厚的古文积淀素养以及作家自身对于这种文体的热忱和兴趣,所有这些的存在都使得周作人的儿童杂诗创作成为了一种可能。第二章分析影响周作人儿童杂诗创作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主要体现为他的儿童观和生活观。前期受西方思想影响形成的“非缩小成人而是完全个人”的儿童本位观和后期从中国古代典籍《庄子》中挖掘提炼的“嘉孺子”言说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影响了他在杂诗中对于儿童形象的塑造;而杂诗所表现的浸润着地方风味的儿童生活则更多来自于周作人将自然简易和艺术审美融合的理想生活观的影响。在儿童观和生活观两个维度的观念作用之下,儿童杂诗呈现出独具周作人个人思想、情感和立场的特征和风貌。第三章从内容、形式和意象三个方面着眼儿童杂诗的文本呈现,力求从作家颓唐的感怀表达中触摸周作人儿童杂诗的独特质地。周作人儿童杂诗在内容上的独特性体现为基于自身经验的素材来源、呈现为儿童视角和心理下的世界样态、舒展为渲染民俗风情美和人情美的生活画卷;杂诗在形式上使用比拟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摹事状物的色彩词构成了视觉上的鲜明画面感,使用口语化的俚俗语词、拟声词和叠词构成了听觉上的朗朗音乐性;杂诗意象上选取的儿童吃食和自然物象融入了平淡悠远的人情味和人道关怀。大世界的精微体察与小物象的细致着眼,使得周作人的儿童杂诗飘荡着一股敦厚温和的风致,在民俗与文学的交织下,对人性的美好期望和人的生活向往就在诗情画意的乡风民俗中得到了统纳。第四章着力探讨周作人儿童杂诗雅俗共赏特质及其背后的美学意蕴。周作人的儿童杂诗创作在对世俗生活、平凡的人情和自然物理的表现中渗透着“自然”、“冲淡”、“纯真”、“趣味”的审美情趣,也蕴藏着他对于人的生活的思考和探索。杂诗彰显的自然之美体现在作家游戏即兴的创作状态和不受声律平仄束缚的创作姿态上,杂诗的冲淡平和之意通过白话文言、意境氛围和渗透其中的生活态度传达,真挚笔触下的儿童生活透露着纯真质朴之感,字里行间的趣味则来自于愉悦自我与记录人事的感性情趣和幽默滑稽的诙谐风趣,而这些都贯穿着周作人始终如一对于生活的热情和体察。第五章从价值和局限角度对周作人的儿童杂诗进行反思。一方面,诗学角度“文口融合”语言革新在语言诗体解放和反主流求创新两方面树立了标杆,民俗学角度对国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展现凸显着杂诗作为记录人民生活历史和为民俗学研究提供考查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儿童杂诗在创作的主观选择上对社会现实的回避和非启蒙倾向,以及客观上呈现的直白失却含蓄美感则都标记着杂诗的局限和不足。本文力图通过对周作人四十年代末儿童杂诗的梳理和分析,探讨更深层次的“人何以为人”的命题——人该有怎样的性情、该有怎样的生活,人在困境之中如何成为自己和保有自己。文章认为,周作人儿童杂诗书写的根本目的在于带着对人类美好性情和理想生活建构的意图和设想去表现儿童生活,因此阅读和研究儿童杂诗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种生活观念上的新的方向与可能性。
其他文献
在当前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研究者需具备通过学术论文传递思想、合理表达立场的能力,学术语篇的人际功能日益突显。然而,我国外语学习者由于语言能力及科研经验所限,在学术论文中合理立场表达的能力仍有提升空间。本研究聚焦于我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和国际学术期刊文章两类学术语篇,探究其立场标记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立场标记语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功能和语用功能,旨在启示以我国硕士研究生为
沙柳材是我国北方防沙治沙的重要树种之一。为了提高扩大沙生灌木的利用率,改善沙柳灌木材制品的性能,基于木质材料中木素含量与其力学性能的关系,本文以沙柳材和樟子松木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木质素含量下的木材受压后尺寸变形和力学性能的微观变化,确立木质素含量与木材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首先,以酸性亚氯酸钠对樟子松和沙柳材中木质素进行化学脱除试验,分析该化学方法对木材木质素的溶解效果,进而分析对细胞壁结构
司法鉴定制度是解决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帮助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的司法保障制度。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要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工作机制,明确执业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司法鉴定与办案工作的衔接,不断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促进司法公正。鉴定意见质证作为审判中保障控辩双方诉讼权利的一项重要环节,进一步突出控辩双方的主体地位,在探寻案件真相的过程中形成对抗,从
塑料废物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废物类型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现代社会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塑料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环境保护相关立法严格,公民环保意识增强,将塑料废物转移或者贩运到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最优选择,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大量行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牺牲本国环境利益,进口塑料废物,极大加重了发
由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造价低等优点在我国广泛应用。但是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的模量相差较大,如果层间处治不到位就会成为道路结构层中的薄弱环节,无法承受车辆荷载引起的剪切力作用,从而使面层与基层之间发生相对滑移。与此同时,我国现行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中,将沥青路面结构层之间假定为完全连续接触,忽略了结构层层间实际接触状态对道路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在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设
铡草机在内蒙古自治区应用较为广泛,但是铡草机存在着能耗大、效率低等问题。铡草机其物料参数、切碎器结构参数、主轴转速以及动定刀安装间隙的差异会导致切碎器切割特性以及滑切特性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物料的运动规律及切割性能和切割能耗。现有的能耗表征数学模型中需要的仿真模型材料参数选取依据不足,约束和设置的部分过于简化而且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理论研究不够严谨。本文以9Z-6A型轮刀式铡草机为研究对象,通过仿
在网络极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的社会生活已经与网络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网络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来不好的影响。比如通过网络实施犯罪行为,造成了比传统犯罪方式更严重的危害性。因此,在“打早打小”的刑事理念下,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以下简称本罪)是《刑法修正案(九)》所增设的罪名之一,本罪自增设以来,司法实践对“违法犯罪”、“发布信息”以及“情节严重”等问题争论颇多。在2019年11月司法解释
目的:(1)评估乳腺癌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情绪状态;(2)研究双耳节拍对乳腺癌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帮助患者找到有效的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和不良情绪状态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4月~1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住院的20名18~65岁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20名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双耳节拍让大脑感知到一个由两个音波形成的频率差(例如255–250=5Hz)。
目的随着氟神经毒性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过量氟暴露引起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已成为研究热点。儿童期处于大脑快速发育阶段,对氟暴露更敏感,即使在较低浓度也能对大脑造成损害。已有研究发现过量氟暴露能导致儿童神经行为异常,出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身心问题和学习记忆障碍等行为问题,但氟引起这些改变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CRTC1/BDNF/VGF信号通路与多种神经行为异常密切相关;然而,该通
辽代砖筑佛塔正处于中国古代佛塔发展的繁丽时期,以巍峨峻秀的塔身比例及精美的建造工艺著称,辽代砖塔普遍施设砖筑铺作,学界内多位学者指出辽代砖筑铺作有很强的仿木构特征。我国木构铺作构制严谨法式严明,承担着重要的结构作用,与之相比,砖筑铺作的结构性被极大削弱,然在对百余处辽代砖塔铺作的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其形制、构造等方面均有显著的规律性,辽代砖筑铺作或存在一种独立的法式做法。辽代砖塔中属楼阁式塔的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