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与超越——《沉沦》与《田园的忧郁》之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沦》和《田园的忧郁》分别是中国、日本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名著。郁达夫的作品《沉沦》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为创作题材,其写作风格明显地受到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影响。在《沉沦》中,我们分明地能看到日本“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的小说《田园的忧郁》的影子。然而,《沉沦》的“忧郁”源于郁达夫对祖国孱弱的感触和对国家振兴的渴求;而《田园的忧郁》的“忧郁”,仅仅表露了作者个人人生的无聊,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反省和对民族危亡的忧思。正是在这一点上,《沉沦》突破了《田园的忧郁》的写作意:境,实现了主题的超越。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写于1917年,小说最初发表时题名为《病了的蔷薇》,翌年重新发表时,更名为《田园的忧郁》。《田园的忧郁》是一篇充满诗情的“私小说”,写的是一个作家(佐藤春夫自我形象)携妻村居,初离喧闹的都会,感到一种皈依自然的闲适。但昼夜在琐碎单调的生活之中,渐生—种忧郁厌世之感。夜间难以安眠,耳中总有幻声,眼前挤满幻影。作家把废园中的蔷薇看作自己的象征,被树遮墙挡,见不到阳光,深秋方才开花,却又被虫蚀蚁蛀。作家反复咏叹“蔷薇啊,你病了!”。而1921年5月,郁达夫在留日期间创作的《沉沦》也以自叙的口吻描写了—个留目的中国学生(郁达夫自我形象)因在异国受到冷遇和歧视,而感到孤独和寂寞,由此而引发了他对社会控诉和对祖国的热爱——“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两部小说整体上具有忧郁、孤独、颓废、感伤的世纪末情调:均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特色:均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各自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均具有“自叙传”色彩和相同的结构形式特点。整体看来,郁达夫汲取了《田园的忧郁》中以身边事为题材、艺术地再现自我的方法。可以说《沉沦》与《田园的忧郁》—样是叙述心境的小说。《沉论》的主人公和《田园的忧郁》的主人公一样,具有忧郁症。郁达夫虽然在创作上深受佐藤春夫的影响,但就《沉沦》而言,它却远远不是—部模仿性的作品,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与思想内涵的。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现实、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创作观念的不同,造成两部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的根本不同。《田园的忧郁》凸现的是日本隐逸文人的孤独寂寞感、人生无常感和虚无感,这里的“忧郁”产生于天下安泰的环境里,根源是人生固有的“寂寞”,与国与民是完全无缘的。而《沉沦》表达的是当时中国知识青年的个性解放得不到实现而生出的苦闷情绪和爱国的反抗的意蕴,这里的“忧郁”却植根于“祖国的劣弱”。在溯源到国家这一点上,两者有本质的差别。
其他文献
张翎作为新移民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北美新移民小说创作领域中的重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表《望月》一文引起文坛的注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喷薄之势给文坛与读者
本文对湖畔派诗歌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探讨。文章打破了情诗和写景诗的界限,分析了湖畔派诗人创作中的景物特征,探讨其景物描写的特点、个性和风格,以及文化内因等。以文献资料为基
水资源论证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严格执行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对保证建设项目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方面意义重大,不仅保障了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
索尔·贝娄在美国评论界被公认为是与海明威、福克纳齐名的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在他的一生中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赫索格》,除此之外他还写作了九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等。肩周炎患者,自觉有冷气进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觉有凉气从肩关节内部向外冒出,故称“漏肩风”。北京同济东方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外科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秘书长郭澄水说:“中医认为肩周炎的形成有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是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外因是风寒湿邪,外伤及慢性劳损。”    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明显  1.中药以祛风散寒、解痉
期刊
本文以传播学作为研究手段和出发点,对词在宋代的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传播动力、传播效果进行梳理,揭示词在宋代从“诗馀”的尴尬地位逐步取得正统文人的认可,并得到广泛传播的
本文以倫明所撰《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研究對象。倫明1932年至1937年參與撰寫《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成稿1782篇,為撰稿最多者之一。第一部分介紹倫明在參與撰稿之前
摘要: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其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有线网络相比,保护无线网络的难度要高于保护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加密技术不断发展,该文就WPA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八十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是如何恢复和继承现代文学开创的乡土小说传统的。 第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社会的言说和建构
本文抛开传统单就美学论美学的角度,从更高的美的哲学的层次来看待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试图探究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是如何潜隐地作用于中国美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