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与《宣和书谱》对唐人草书的接受转变研究

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主要围绕《淳化阁帖》与《宣和书谱》为中心展开,通过分析比较《淳化阁帖》与《宣和书谱》选帖范围、选帖偏好、评价方法等的共通与差异,梳理出北宋草书发展过程中对唐人草书的接受与转变之脉络。探讨北宋时期草书批评的观念演进,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从时代环境、推动者的政治意图、对书法发展的独特价值等角度探究对《淳化阁帖》与《宣和书谱》的产生背景、原因及书法史地位。其次整理两者收录草书的偏好,从中窥得两者对于唐人草书的不同态度与接受的程度。将产生于北宋之首尾两端的书法典籍联系起来,对比分析其异同。从两者所选择作品的态度偏好上,梳理北宋草书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唐人草书态度的异同;从两者整理评价唐代草书的方式方法上,整理出北宋对于唐代草书发展价值的坚持与转变;从两者对于唐代草书书家的收录态度上,窥探出北宋书家对于唐代草书历史定位的改变。通过比对《淳化阁帖》与《宣和书谱》产生时代的差异,分析两者对唐人草书接受变化的原因。首先从顶层观念层面,分析北宋历代统治者的文化理想与文化政策对这一时期观念接受发展之影响。其次以时代环境为基点,宏观审视时代审美风气的转变,梳理从“尚法”向“尚意”观念过渡的历史演变脉络。最后回归到草书发展的本体,全面审视北宋对于魏晋以来的草书艺术发展的接受与批评,在宋人草书观念发展演进的动态变化中,对唐人草书的接受变化正是这一演进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对于《淳化阁帖》及《宣和书谱》,与唐代草书及宋人草书的接受观念,分析考察了研究的理论价值与意义。认为研究此课题在理论上可以丰富草书风格,并将“唐宋”、“明清”两种风格的草书有效加以糅合。并且可以通过刻帖将刀刻手法与帖学融合,将“碑帖结合”的理念进行有效的实践。其次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厘清了三年研究生学习的取法思路及创作目的,将行草创作中的理论依据加以学术化研究,是本文的主旨。
其他文献
两次宦赣,是陆游仕宦生涯中重要的人生经历。据笔者统计,陆游《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中涉及宦赣期间的作品计259首(篇),其中诗221首,词3首,文35篇。后期回忆74首(篇),诗46首,文28篇。诗歌依然是陆游宦赣期间最有特色和价值的部分,题材覆盖爱国感怀、山川风俗、咏物言志、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读书教子、闲适自咏、记梦醉歌和学道参禅等方面,全方位反映了陆游的宦赣经历、活动踪迹、人事交游以及对赣中
学位
卢之颐本《国语》题署曰“钱塘卢之颐子由甫订正”,为杭州医者卢之颐所校刻。是书诞生于明末,彼时正是《国语》评点快速发展之时期,同时也是民间坊刻业繁盛之时期。因编者卢之颐兼有医者与坊刻主多重之身份,且其本《国语》作为此特定时期之产物,对于反映晚明时的社会风气、学术思想、坊刻倾向等多方面貌具有着一定价值。本文除绪论外,正文概可分为“编者”“书”“评点”三个研究部分,分别对编者卢之颐以及该本《国语》的成书
学位
《越言释》由清代绍兴学者茹敦和所著,收录越地方言字词129则,条目清晰,所涉内容较为广泛,是后代学者研究越地方言的宝贵材料。本论文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在1990年根据清光绪四年(1878)仁和葛元煦的刻本影印的《越言释》影印本为底本,对该书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整理成点校本,以便于读者阅读与利用。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依据与背景以及选题的价值。第二章为介绍《越言释》概况,介绍茹敦和的生平,
学位
《国语艺型》全称《新刻汤会元精遴评释国语艺型》,诞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书题体现了明万历时期的建阳书坊垒叠修饰、伪托名士的设题习惯,是应时而造的举业用书。本文一方面以《国语艺型》编辑、评注、版式等呈现形式切入,研究此书在中国出版文化史中的地位,进而讨论书籍编刊方式所反映出来的科举风向、名士推崇等社会概貌。另一方面,从评点内容的角度上看,《国语艺型》的评点虽经书商改造,但亦对后世有所影响,
学位
沈从文在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时曾经谈到个人的“创作激情源于内在的童心幻想”,可见“童心”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更是揭示沈从文文学创作独特性的关键指向。以“童心”观照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可细致分化出童心的三种类型:自然童心,“异化”童心,诗性童心。自然童心是孩童气质在沈从文作品中的初步显现。首先是从作家创作层面进行分析,具体表现为沈从文创作时注重感官、直觉,想象的感性体验方式,由此形成文本印象化与
学位
李寄,一作李介,字介立,号因庵,明清之际江阴遗民诗人。李寄的诗文作品是明清之际遗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本人在明清之际的江阴乃至东南文坛的地位也应得到正确评价。本文拟从李寄的生平经历与诗文创作入手,结合现有李寄研究成果,考据李寄的生平和交游,分析其诗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特色,力图客观评价李寄及其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李寄研究的现状,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
学位
纵观海飞的谍战创作,故事情节与精神内涵都渗透着对日常生活的描摹与理解。因此,海飞的谍战创作有别于以往小说对谍战传奇性、革命性的单方面强调,而是将日常生活经验融于谍战,使得隐秘谍战呈现出柔软的生活质地,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因谍战而波澜起伏,具有谍战与日常生活交织并重的书写特质。基于此,海飞借助小说中非日常的谍战与日常化的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融合,表达他对生活、革命、人性与战争的理解与诠释。一定程度
学位
本论文以张燕昌与飞白书研究为题,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首先,第一部分梳理了张燕昌的生平。重点对张燕昌与翁方纲以及其师丁敬、张廷济的交游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以飞白书为论点。作为在历史上流行的一种书体,历代对其的研究更是延续至今。本章节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论及其源流、阐述了飞与白的关系、飞白的运笔法、书写材料等工具的影响,同时谈及飞白书与普通书体、渴笔、散隶、草书以及双钩的区别,通过本章节
学位
1970年代初出生的鲁敏既拥有刻骨铭心的乡村生活记忆,又有着丰富的都市生活经验,鲁敏的成长主题小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成长叙事。她笔下的成长主人公通常镌刻了原生家庭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双重印记,可以说,鲁敏成长主题小说不仅蕴含了一代乡土少年的成长经验,也记录了欲望化时代对成长者的精神冲击。因此,考察鲁敏成长主题小说,可以加深我们对于转型时代“成长”现象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变迁的认知。文章首先厘清了成长小说
学位
多溴联苯醚(PBDEs)因具有独特的阻燃效果被广泛添加使用,致使其在环境中分布较广,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方法来降解广泛分布在环境中的PBDEs,防止其对环境造成威胁。PBDEs的溴原子是导致其高毒性、高稳定性和难以被氧化的主要原因,有效地脱溴能够显著降低溴代有机物的毒性和稳定性,提高其可降解性。本文研究了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活化C-Br键降解十溴联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