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依恋特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父母依恋特征及模式,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父母的依恋特征对儿童依恋特点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系横断面调查研究,以方便抽样法抽取2010年03月到2012年04月就诊于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10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有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年龄为18岁以下、且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的100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父母为ADHD组。同时抽取中小学中同年龄段、同文化程度的正常儿童及其父母为对照组。给予ADHD组和对照组儿童青少年依恋问卷评定,给予两组父母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和关系问卷评定,比较两组儿童及其父母的依恋特点和父母与子女间依恋关系。结果ADHD组儿童家庭依恋亲和性得分低于对照组[(13.84±3.72)vs.(15.11±3.31),P<0.05],ADHD组儿童家庭依恋消极性得分高于对照组[(11.91±3.11)vs.(11.91±3.11),P<0.01],ADHD组儿童家庭依恋依赖性得分高于对照组[(11.19±2.46)vs(.10.18±2.77), P<0.0]、但家庭依恋焦虑性的得分[(8.37±2.58)vs.(7.93±2.79),P>0.05]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ADHD组和对照组父亲、母亲的四种依恋类型的分布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父亲和母亲的依恋类型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结果显示ADHD组与对照组的父亲回避([3.78±0.56)vs(.3.68±0.55)]、父亲焦虑[(3.39±0.86) vs.(3.23±0.86)]、母亲回避[(3.68±0.68) vs.(3.70±0.54)]和母亲焦虑[(3.23±0.77) vs.(3.42±0.78)]得分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相关分析表明,ADHD组儿童家庭依恋各维度与父母依恋各维度无显著相关(P均>0.05)。对照组儿童家庭依恋焦虑与父亲依恋焦虑(r=0.228,P<0.05)以及家庭依恋依赖性与母亲依恋回避(r=0.226,P<0.05)成正相关。Z转换检验显示,两组儿童的依恋维度与父母的依恋维度的相关关系基本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与正常儿童相比,家庭依恋亲和性低、家庭依恋消极性和依赖性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与正常儿童父母的依恋特征无明显差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父母的依恋特征对患儿的依恋特征无直接影响,提示ADHD是生物因素为主的疾病,对ADHD患儿的治疗要重视药物治疗的作用,要针对其多动、注意缺陷症状及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同时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及ADHD患儿家庭亲子互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促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疾病康复和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