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逃逸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OfJXU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而交通肇事逃逸又是交通肇事犯罪中的多发现象。近年来,交通肇事逃逸问题一直是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我国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规定不明,有的规定与现行刑法规定和刑法理论相冲突,理论界分歧很大,司法实践中处理此类案件又极不统一。本文作者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概述(概念、性质、表现形式和构成)、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问题(构成、法律性质、适用范围和定罪)、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和共犯、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的法律构想四个方面对交通肇事逃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阐明了作者的观点,以期对于刑法的修改与完善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在交通肇事逃逸犯罪中,逃逸行为的涵义如何界定?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是什么?“因逃逸致人死亡”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或是二者兼有?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有主动报告有关机关的义务,是不是就排除了自首制度在交通肇事罪中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承认过失共同犯罪的存在,其合理性如何?在我国刑法中是否应当认可过失共同犯罪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完满的解释与妥善的解决,不利于刑法理论的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司法实践的正常运作。 从刑法理论并结合司法实践,对交通肇事逃逸的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笔者主要认为,将逃逸行为既作定罪情节又作量刑情节,违背了犯罪构成理论。从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并结合刑法原理分析,“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应只限于过失,而实践中绝大多数为故意(间接故意),故意的逃逸行为却按过失的交通肇事罪处罚,有违法理。如将行为人的罪过形式理解为故意,把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一并论处,同样不符合法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承认过失共同犯罪的存在,与现行刑法理论和规定相冲突,但笔者同时认为在我国刑法中还是应当认可过失共同犯罪的。虽然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有报告公安交警部门的义务,但并不排除自首
其他文献
基于经济社会学研究路径,将职业体育产权问题放在组织行为与制度环境的博弈实践中探解。首先,研探西方职业体育产权由来的演化与环境依赖性,提出跳出西方经济学的束缚,方能探
<正>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涉腐舆情具有隐蔽性强、成本低、影响面广、成效快、突发性强、应对难等特点。新媒体时代网络涉腐舆情的有效应对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执政根基
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企业家们已经认识到企业管理潜在的巨大作用,并且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实践,逐渐将重点集中在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实践证明提
<正>一、问题周长和面积是小学数学中两个重要的原始概念,在三年级学习时,学生似乎掌握得较好。但是到了高年级,学生常出现计算方法混淆或单位用错的现象。尽管老师们再三强
教育信息化改革全面启动,&#39;互联网+&#39;模式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赋予了新的意义。面对当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高师院校应积极做出改进,具体建议如下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60岁,因发现左颈部无痛性肿块并逐渐长大1年余来本院就诊。彩超检查所见: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角度明显增大,颈内、外动脉受压向两侧移位。颈总动脉分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向标,基础教育改革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和推行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高师课堂教学需进行相应的改革为中小学生核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出台对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培养具有核心素养视野型思想政治课教师成为适应核心素养教育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本文尝试了
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穿刺过程质控表(以下简称质控表)在深静脉导管置管抗感染技术中的应用,为进一步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针对深静脉导管穿刺流程自行设
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各种基本存在和各种具体活动及成果映射到国内外公众头脑中的反映。国家形象的要素由基础要素、动态反映要素等构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在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