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推进。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7.35%。一些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增长,破坏掉不少如古镇、老街等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代之以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或者大量失去传统文化韵味的“假古董”,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居民保护意识及对老街文化价值认知的缺乏、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原因,老街文化的生存面临一系列困境,文化特色逐渐被削弱。《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强调应提高城市的开放度、包容性,加强自然遗产与文化的保护,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可见,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将更注重文化的传承及城市特色保护。而就当前老街文化的处境来看,人们愈发担忧本应对人类发展有利的“城市化进程”,会转变为破坏城市历史文脉的短视举动,相关研究日益受到人文社会学科的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议题。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通过文献查阅,在综合分析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指出老街是“具有一定数量及历史价值的遗存建筑、能体现所在区域人们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且仍保留城市功能和生活气息的、具有时空意义的街道及其周围区域。”同时,笔者也在理解宏观层次文化观念的基础上,试图从微观视野中认识老街文化,将老街文化界定为“人们在老街空间中,为满足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构成的复合体”。从其结构上来看,包括时空文化、交往文化、理念文化、商业文化及在此过程中积累的民俗与文学艺术等形式的文化。洛阳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其历史文化悠久,当前仍存有较多能反映历史延续性的建筑与街区,L老街是洛阳旧城传统风貌保留较完整的地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选取该老街为个案,从时空文化、交往文化、理念文化、商业文化等方面对老街文化进行解析,从整体上把握该老街文化内容,尝试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基于对L老街的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资料的查找与分析,借助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探讨当前老街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发现当前老街文化的生存主要面临建筑及街巷空间格局破坏、文化传承主体流失、相关主体在文化保护理念上的冲突、商业文化特色渐失、原有人际关系的疏离等多方面的困境。在上述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由个性上升到共性,探讨了当前老街文化存续的路径,提出在我国老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应以政府为主导,带动居民等相关主体做出积极行动,如完善相关法律与规章制度、保护老街文化的原真性、为老街文化注入活力、促进多学科综合研究等,从制度机制、发展理念、理论支撑等方面为老街文化存续提供多样化支持。文中还指出对老街文化关注的意图并非在于排斥城市的发展,应当对老街文化的生存保持应有的警觉,将其作为城市文化特色保留的一道防线,且应根据各城镇老街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