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以山东临淄刘营蒙古族村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han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一个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的典型实例,利用文献调查、田野观察、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历史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对刘营蒙古族村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从刘营蒙古族村民族文化的变迁着手,通过生活习俗及其变迁、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节日文化及其变迁、宗教文化及其变迁、民族身份认同及其变迁和刘营蒙古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的特点等六个方面来描述了刘营蒙古族村的文化变迁。笔者对刘营蒙古族村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呈现,并重点记述了刘营村三种主要的文化因子,基督教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以修族谱为集中体现)和当下主流的文化(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谐社会理念为代表),同时对刘营蒙古族村的未来作了初步的展望。  本文对刘营村文化的变迁原因主要从民族政策的落实,民族认同加强与民族文化复兴,改革开放的影响及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具体到微观层面,其生产经营方式的变迁更多的是受民族政策与人才的制约,其宗教信仰则更多的是一个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播的过程及其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其接受者和传播者都至关重要,这在刘营蒙古族村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可以清晰看到。最后,笔者通过刘营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趋势,刘营蒙古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刘营蒙古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就刘营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悄然登上城市的舞台,并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
改革开放以来,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开始从温饱迈入小
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高度依赖于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河道挖矿挖沙、水上工程建设等产生的渔业水域环境恶
女性群体由于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以及社会治理水平有限等因素而成为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人群,妇联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干预家庭暴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海南等省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2008年,中央组织部出台《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