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锂合金无针搅拌摩擦点焊接头成形机制及组织性能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搅拌摩擦点焊(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FSSW)是一种新型的固相点连接技术,具有焊接变形小,焊缝微观组织均匀致密,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加工制造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正逐步发展成为取代电阻点焊、铆接等传统点连接技术的最佳工艺之一。为了消除焊后“匙孔”缺陷,无针搅拌摩擦点焊(Probeless friction stir spot welding,P-FSSW)工艺应运而生。但是,由于P-FSSW界面缺陷和工艺稳定性差等问题,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受到制约。因此,本文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1.8mm厚2198-T8铝锂合金,深入研究了焊接工具、工艺参数、接头成形机制、组织与性能等,阐明了铝锂合金P-FSSW焊接工艺对接头成形特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基于P-FSSW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预测了焊接过程的温度场、应变场及流场,阐明了P-FSSW接头成形特性。研究表明,接头温度和应变呈现左右对称分布,与接头形貌一致。基于流场分析,发现材料流动方向与旋转方向一致,优先流动的材料位于轴肩约1/2-2/3半径处,与温度分布一致,归因于外缘较大的热流密度。此外,上层金属流动并不完全沿着旋转方向的切向发生运动,而是存在沿径向向内偏转的趋势,并且在近外缘的区域存在离心运动形成飞边。沿厚度方向的金属流动强度下降,流动范围逐渐收缩变窄。而焊接界面受到下板向上流动金属的挤压发生弯曲,形成hook缺陷。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焊接工艺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接头强度受焊接停留时间和主轴转速的影响较为显著,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其次是下压速度。其中,一定的焊接停留时间对热输入、材料流动及搅拌区扩展是必要的。经优化后,预测的最佳焊接参数为转速950rpm,停留时间7.2s,下压速度30mm/min,此时接头连接强度达到7.83k N,并且实验测试达到7.84±0.42k N,误差在6%以内。而后对P-FSSW接头形貌进行量化表征,建立了唯象模型。结果表明,为了实现P-FSSW接头的良好连接,所选轴肩和板厚比值需超过6倍关系。并且此比值越大,焊接工艺范围越宽。当比值小于6时,受限于搅拌区所能达到的最大尺寸,界面成形较差而不能实现高强连接。分析了典型接头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及其与局部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由于强烈的变形及摩擦产热,搅拌区发生了连续动态再结晶,无明显织构。热力影响区晶粒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形,在动态回复作用下形成大量亚晶,而热影响区在摩擦热的作用下晶粒略有粗化。与此同时,焊接过程中第二相粒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母材中的主要析出强化相T1(Al2Cu Li)相,在焊接热循环下发生固溶,搅拌区仅观察到少量δ′(Al3Li)相。而且原始板条状的金属粒子(Al-Cu-Fe相),在焊接过程中破碎为球状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搅拌区。各特征区组织的不同导致性能存在差异。横截面硬度呈现上板的“W”型和下板的“U”型,最低值位于热影响区与热力影响区边界,归因于强化相部分溶解或粗化。局部电化学腐蚀结果表明,各特征区的开路电位无明显差异,但是搅拌区由于固溶和细晶强化使得点蚀电位略高于母材与热影响区。腐蚀形貌以点蚀为主,优先发生在金属粒子的边缘,由于形成腐蚀电偶加速了铝基体的腐蚀。而界面微观组织表明局部冶金结合归因于应力诱发原子扩散行为,初始表面的粗化以及氧化层的清理有利于促进原子扩散改善冶金结合。针对P-FSSW接头宏微观成形弱连接的问题,提出新型的协同双面无针搅拌摩擦点焊(DP-FSSW)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分析了可行性。研究表明,DP-FSSW能够有效提高金属的流动行为,增强界面塑性变形,从而改善连接。该技术凭借快速成形以及高工艺稳定性的优点,弥补了无针点焊技术与其它焊接方法在焊接效率以及接头强度上的差距,便于无针成形技术的应用推广。
其他文献
碳/碳复合材料(C/C)具有低密度、低热膨胀系数和高比强度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先进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和推动系统。而服役在高超声速飞行环境时,C/C将暴露在2000℃以上的氧化环境中,因受到高温氧化和高速气流的冲刷作用而导致材料发生烧蚀,因此,提高C/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超高温陶瓷引入到C/C复合材料中,能够有效地提高C/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本文主要采用前驱体浸渍热解
在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非结构化环境中呈现了越来越多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这将给传统的移动威胁状态估计与避撞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处理算法将随机性与不确定性以扰动等参数形式引入模型,从而不适用于模型未知或只有部分已知的情况,且不利于避撞算法制定。在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并存下的非结构化环境下,迫切需要探索复杂环境下的威胁状态估计与避撞方案的新方法,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支撑。在非合作,乃至博弈的环境下,运动
学位
由多个单体电池串并联而成的电池组是当前大多数电动汽车唯一或主要的电能来源。电池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和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是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进行能量管理所需的关键参数。当前,准确估计电动汽车用锂电池的SOC和SOH,仍然面临电池精确建模困难、估计算法计算量大、估计结果准确性较差、电
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大型企业已经越来越常见,注册资本在万亿以上的公司屡见不鲜。而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市场中,从2000年至今,尤其是2016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规模达到顶峰,占据亚太地区跨国并购交易规模40%以上,说明我国并购事件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并购事件的研究也显得不可或缺。而制度距离作为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重要障碍,如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Polymer,CFRP)由于比强度高、比模量大、耐腐蚀等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满足复合材料零部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CFRP材料在成型之后仍需进行大量的车削、铣削、钻削等制孔作业,因此CFRP的制孔质量成为影响产品装配的重要因素。CFRP由碳纤维及环氧树脂构成,具有非均质、各向异性等特点,材料去
学位
对机翼、机身等薄壁金属结构进行损伤容限分析时,裂纹稳态扩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裂纹尖端张开角(CTOA)是最适合模拟裂纹稳态扩展的断裂参数。目前为止,CTOA只被看作是一个工程参数,它的作用机理仍不清楚,本文对弹塑性材料中CTOA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CTOA的应用研究与CTOA的机理研究。对于应用研究部分,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裂纹尖端模型,该模型将弹塑性扩展裂纹的张开轮廓
学位
为满足船舶高航速、大型化的需求,船舶的航速、吨位以及主机功率均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型船舶采用四桨推进系统。内外桨负荷分配问题是研究四桨船舶推进性能的核心问题之一:一方面,四桨船舶螺旋桨布置的特殊性会导致内外桨产生严重的负荷分配不均衡问题;另一方面,实船尺度的增加意味着船模试验中模型缩尺比更大,导致尺度效应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而尺度效应对内桨和外桨的影响程度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