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岔曲是北京曲艺的一种,相传起于清朝初期,盛于乾隆年间,由京师旗人中盛行的戏曲高腔脆白发展而成。后来在岔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单弦、联珠快书等多种曲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八角鼓艺术体系”。尽管不同的票友在演唱同一支岔曲时的行腔有所不同,但受岔曲基本格律的影响,岔曲在首句、中间过板处和结束句的落音上却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性,从而构成了岔曲音乐的独特风格。2008年6月岔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重视和保护。然而,一种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包括演唱和研究它的人,还包括使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空间。谈到岔曲的发展,不能不提到北京八角鼓票房,票房为票友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条件,保存、丰富了岔曲等许多八角鼓类曲种的曲目,培养造就了岔曲艺术的传承人。票友间的交流切磋,票友与听众间的互动,都赋予了八角鼓票房更多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为传承岔曲艺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由绪论、岔曲的历史文化背景、岔曲在北京八角鼓票房中的发展、岔曲的艺术特色、岔曲的保护与传承等五个部分组成。笔者在分析岔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旨在论述岔曲艺术与其生存空间八角鼓票房间的共生关系,并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对岔曲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思考。“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题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创新之处,对岔曲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详细列出了笔者查阅到的有关岔曲的目录、主要论著以及岔曲音乐等方面的资料。阐述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岔曲的历史文化背景”,交待了岔曲的源流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引出北京八角鼓票房,突出其是岔曲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土壤,为第二章的展开作了一个铺垫。第二章“岔曲在北京八角鼓票房中的发展”,论述北京八角鼓票房的功能,并以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北京八角鼓票房的发展为例,透视出票房功能的转变。此章第三节以“团结大院”八角鼓票房为个案,进一步探讨票房内部参与人员的互动关系。在第四节中,笔者通过整理“霓裳续咏”八角鼓票房近四年的过排记录,统计出票房中演唱岔曲的曲目和数目,旨在说明岔曲在八角鼓票房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第三章“岔曲的艺术特色”是本文重点,笔者从唱词格式、曲体结构、唱腔剖析、节奏与节拍、调式等方面来论述岔曲音乐的特征,并将票房中演唱岔曲的曲目按曲词的“古雅层面”与“通俗层面”来划分,进行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上的探讨。第四章“岔曲的保护与传承”,是对岔曲音乐演变的文化阐释。笔者通过对比不同时代的岔曲音乐,从中总结并分析音乐中变与不变的因素及原因。指出岔曲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人、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困境,试图探寻更好的途径来保存这一传统的民间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