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控规编制技术和管治模式下,为应对现实环境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控规调整”成为实现控规弹性控制、提升规划适应性的主要技术手段。但在没有相应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不规范的控规调整可能会消解控规的原有意图甚至破坏其作用机制,引发城市发展、规划实施、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规范控规调整工作成为规划管理部门迫切需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我国5个城市186个控规调整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与处理,从“动机-影响”视角切入,采取案例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分析方法,在对现状及问题深入分析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对调整过程及当前约束机制进行反思,从而提出构建控规调整规范化路径的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统计分析与解释,从“申请理由、申请主体、调整内容”三个维度来阐述控规调整的动机,进而发掘出控规调整产生的内在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多元利益的驱动、控规自身的技术缺陷,认识到控规调整的产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2)从地块和片区两个层面对控规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控规调整在提高控规适应性、引导城市有序开发、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存在侵犯公共利益、扰乱市场公平、破坏城市整体发展甚至削弱控规严肃性等问题。(3)基于市场需求主体、规划管理主体、技术论证主体、论证辅助主体及公众五大参与主体视角的博弈过程分析,揭示出当前控规调整的约束机制存在问题,包括项目申请管理宽松、技术论证存在局限、参与主体权责失衡、行政裁量缺乏依据、公众利益表达缺位五方面问题,这也是滋生消极影响产生城市发展、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根本原因。(4)从制度层面提出构建控规调整规范化路径的优化策略。立足地方特色,甄选有效的调整机制;鼓励多方参与,促进利益协调;重视经济调控,推行奖惩政策;强调动态维护,加强长效管理。控规调整走向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对控规调整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为控规调整的规范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