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尽管来自国内外的语言研究者普遍认为动机是决定二语或外语学习程度高低、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但近几年来对语言学习负动机的研究变成了一股流行的浪潮,极大地吸引了语言研究者和专家的注意。在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学习者动机水平降低的这一现象称之为负动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下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课不感兴趣。动机的积极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来自国内外的语言研究者普遍认为动机是决定二语或外语学习程度高低、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但近几年来对语言学习负动机的研究变成了一股流行的浪潮,极大地吸引了语言研究者和专家的注意。在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学习者动机水平降低的这一现象称之为负动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下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课不感兴趣。动机的积极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动机的消极方面-负动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以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负动机研究,具有较好的研究意义。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弥勒某高中96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负动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本文主要聚焦三个研究问题:(1)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总体水平如何?(2)他们的消极情绪分别有哪些特点?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失去动力?哪些因素影响最大,影响最小?(3)根据不同的变量(性别、年级、种族)在学生的消极情绪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调查问卷数据使用SPSS 17.0进行了分析统计。本文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学生学习中失败经历和教师能力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是影响力最强的负动机因素,这和其它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2)“学习内容”是影响力最弱的负动机因素。(3)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不同英语分数段的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的程度存在明显区别。(4)但“性别”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负动机不存在显著影响;(5)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民族之间也没有发现显著差异;(6)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是一种普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包括:失败经历、教师能力、兴趣丧失、教师行为和学习材料。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失败经历和教师能力”排在所有其他消极因素之前,“学习材料”是所有消极因素中最低的一个。本研究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避免负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他文献
本刊讯2020年10月,按照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的统一部署,14个国务院督查组分赴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地督查。从督查情况看,2020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施的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助企纾困政策,为保住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督查组核查发现,部分地方和单位仍存在落实保市场主体政策打折扣、搞变通,推进工作虚落实、假落实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
现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饱含情感,在遣词用句上新颖独特,能够滋养知识、陶冶性情,与新课标要求的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相一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从2018年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在现代诗歌的选编上也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论文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法、数据分析法、比较研
在当今社会,虐待儿童和对儿童施暴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儿童期遭受虐待会给儿童身心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导致其产生诸多问题行为,很难适应社会。资源保护理论提出,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如果内在资源不足个体很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心理资本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是衡量人心理资源的重要指标,心理资本越高其内在资源越多,在面对压力时更能使个体产生适应性的行为。为使人们更加清楚了解儿童虐待的现状以及危害
阅读既是人类实现文明延续的基本形式,也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以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阅读推广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能够激励和塑造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升综合国力。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公共图书馆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中国中小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应试教育挤压阅读时间、网络信息泛滥削弱阅读动机、专业人才匮乏、配套设施不齐、
中风是最可预防的神经系统疾病。因为通过做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决定或通过药物治疗,可以避免许多已知的中风危险因素,这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心脏病和吸烟。旨在减少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健康措施将促进人们对中风的潜在危险因素和警告信号的了解。在加纳等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经济体中,高血压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正成为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日益严重的危险因素,正在经历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公众教育和认识将大
本论文在历史化的视野下,通过对于不同劳工形象的梳理,聚焦“五四”时期文学对劳工形象的构建及其内在张力,考察启蒙语境下知识精英与劳工之间认同关系的建立以及劳工主体自我意识、阶级意识的生成过程。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有助于在“启蒙”的个人主义视角之外进一步容纳劳工解放的历史内涵,丰富“五四”文学的起源叙述。五四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突如其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一名“在路上”的作家,他喜爱四处旅行,创作了大量以异国为背景的作品,西班牙就是他最为关注的国家之一。学界也注意到海明威西班牙形象建构的重要意义。其中大部分研究将重点放在海明威与斗牛文化的紧密联系之上,阐释海明威如何塑造斗牛之国。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海明威对西班牙文化的建构,并延伸到了宗教、神话等领域。虽然此前的研究卷帙浩繁,但是如今仍有一些空间可以发挥。本文将会在既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