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籽龙胆中量丰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单萜吲哚生物碱的合成

来源 :大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微籽龙胆(Gentiana delavayi)中量丰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并对量丰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以期寻找到具有更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β-分泌酶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采用现代植物化学分离技术对微籽龙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运用1H-NMR、13C-NMR、2D-NMR、HRESI-MS、UV、IR等波谱技术和文献对比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与解析。利用Pictet-Spengler反应(PSR)对量丰环烯醚萜化合物马钱子苷进行一定的结构修饰。结果:从微籽龙胆的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了21个化合物,分别是:微籽龙胆素A(1)、depresteroside(2)、马钱子苷(3)、secologanol(4)、裂环马钱苷(5)、獐芽菜苷(6)、獐芽菜苦苷(7)、大花双参苷A(8)、马钱苷元(9)、secologanin(10)、5-O-methly-sweroside(11)、7-O-butylsecologanic acid(12)、裂马钱素二甲基乙缩醛(13)、adinoside E(14)、manuleoside B(15)、qingjiaosides C(16)、异牡荆苷(17)、牡荆苷(18)、异荭草苷(19)、荭草苷(20)和β-adenosine(21)。通过马钱子苷的结构修饰,得到两个单萜吲哚生物碱(22)和(23)。结论:本文从14 kg微籽龙胆中萃取得到正丁醇部位1.5 kg,从中分离鉴定出21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8为量丰的环烯醚萜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1 g)、化合物2(10 g)、化合物3(80 g)、化合物4(30 g)、化合物5(10 g)、化合物6(75 g)、化合物7(30 g)、化合物8(15 g)。化合物9–16为含量较少的环烯醚萜化合物。化合物17-20为黄酮苷类化合物,以及一个含氮化合物21。以环烯醚萜化合物马钱子苷为底物修饰合成了2个单萜吲哚生物碱22和23。
其他文献
磷对初级生产具有双重阈值作用。基于牡蛎壳粉用于菲律宾蛤仔增殖的实践,认为牡蛎壳粉对沉积物中磷具有双重调节作用。然而,牡蛎壳粉对沉积物中磷调节的研究极其匮乏。为验证该假说,本研究从磷的赋存形态、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迁移入手,并以牡蛎壳粉调节pH功能、富含有机物及金属阳离子等功能为条件,模拟不同环境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特性,以及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的改变。结果如下:1)牡蛎壳粉对磷的吸
随着我国锡矿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目前的资源状况呈现出贫、细、杂化的特点。其中,细粒锡石的有效回收是一个选矿难题。浮选是回收细粒锡石的重要方法,高效浮选药剂的开发和应用是细粒锡石浮选的关键。本论文在传统锡石浮选活化剂的基础上,研究了自主配制的新型活化剂(代号KT-51)的作用机理及应用。论文对比研究了常用锡石活化剂(CH_3COO)_2Pb、Pb NO_3和新型活化剂KT-51的活化浮选效果。在纯矿
聚乳酸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合成高分子生物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降解产物无毒性等性能优点而成为组织工程支架制备常用的生物材料之一。聚乳酸微球可作为细胞载体用于组织修复,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优势在于可通过简单的注射方式直接植入病灶部位,避免了复杂的手术治疗,在对复杂形状或微小骨缺损的修复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聚乳酸微球疏水性强,不利于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和生长,生物活性
西安是遭受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地裂缝的出现不仅破坏了场地的完整性,也会对场地内的工程建筑造成破坏。目前规范对地裂缝场地实行空间避让原则,而西安地区许多建
蔬菜经过脱水后存储时间长,方便运输,干净卫生,还能使各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流失很小,蔬菜脱水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热风干燥是蔬菜脱水生产中产量大,经济成本低,生产效率最高的加工方法。本文针对的是宁夏石嘴山市某蔬菜加工厂脱水蔬菜设备的改造项目,热风的热源来自由锅炉加热的水蒸气,经过翅片式热交换器经由引风机送入烘箱进行蔬菜的脱水,改造前,热蒸汽靠手动的阀门控制进入热交换器的多少,进入烘箱的风量由人
环境污染产生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目前关于该如何解决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从而保障人民的健康生活成为社会焦点。因此,分离效率高、工艺过程简单、分离过程无相变、能耗小且不具备二次污染的膜分离技术变成研究热点。本文采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研究了不同聚合物浓度、淬火温度和聚多巴胺(PDA)包覆的二氧化硅(SiO_2@PDA)共混改性对PVDF薄膜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本
颤藻(Oscillatoria sp.)是一种丝状产毒蓝藻,在水源地水华爆发期间会释放多种藻毒素以及嗅味物质,对饮用水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混凝-沉淀过程是饮用水厂水处理过程中去除藻类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蓝藻细胞表面呈负电荷且具有漂浮性的特点,混凝产生的絮体松散且沉降效果不佳。此外,混凝沉降在底泥中的颤藻细胞能够持续生长并释放藻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造成二次污染。针对颤藻细胞混凝絮体沉降性能差,底泥中藻细
由于研究区处于勘探的初级阶段,尚未对基底裂缝性储层开展系统研究,而裂缝分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裂缝的定量描述和预测一直以来都是勘探的难点。因此,有必要对基底裂缝性储
氮杂芳香酯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天然产物以及精细化学品中。目前已报道氮杂芳香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通常存在催化剂昂贵、底物需要预活化
磺胺类抗生素作为一类新兴的“伪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获得了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在水环境中虽然处于痕量浓度范围,但其特性(数量多、稳定性低、持久性强、潜在生物累积性等)会对水生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较大风险。因此,磺胺类抗生素的环境行为作用及污染去除已成为领域研究热点。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无法完全的去除水中痕量浓度的磺胺嘧啶,膜过滤-光催化的耦合工艺在处理饮用水中痕量浓度磺胺嘧啶具有较大的优势。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