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河流等水体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日渐成为危害大、影响深、治理难度大的突出环境问题。与其他污染类型相比,重金属污染有其独特的性质,如长期性、累积性、隐蔽性、潜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这一系列的特性都不同于其他任何环境污染物,这也给重金属污染环境生态风险评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课题以一条受冶炼厂废水、废气污染的河流为研究对象,取冶炼厂下游表层、中层及深层底泥各六个断面的底泥为样品,对其重金属分布形态、污染程度以及存在风险等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采用相对比较成熟的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底泥样品重金属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对底泥中铅、镉、铬、铜、锌等五种具有代表性、污染程度深的重金属因子的形态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铅、铬、铜主要以较为稳定的形态存在,镉和锌主要以活性较高的不稳定态存在。铅、镉、铬、铜、锌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分别大致为:73%、98%、67%、78%和52%。从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含量来看,生物有效性最高的重金属因子是镉、铅和铜,并且这三种因子在河流底泥中的含量也很大,对环境生态风险影响很高。为了使研究河段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参比值更接近真实情况,也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对研究河段所在附近区域的土壤背景值做了测定,并将测得土壤背景值作为后续评价的参比值。并对目前应用广泛的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确定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两种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评价。以研究河段底泥重金属检测的全量为基础数据,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五种重金属因子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镉>铅>铜>锌>铬,六个断面的总体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6#>1#>3#>2#>5#>4#,而且污染程度在垂直层次上的污染程度呈现表层>中层>底层的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结果显示:五种重金属因子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镉>铅=铜=锌=铬,六个断面的总体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6#>1#>3#>2#>5#=4#,而且污染程度在垂直层次上的污染程度呈现表层>中层>底层的趋势。分析对比两种评价结果发现,两者的结论大同小异,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风险程度的评价基本一致。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分别指出了两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指出在生态风险评价中我们应该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避免评价结果的大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