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1α、Ang-2在酸中毒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异常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酸中毒诱导早产儿视网膜病大鼠动物(Acidosis—induced retinopathy AIR)模型,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生成素-2(Ang-2)在正常新生大鼠及ROP模型大鼠(AIR)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表达变化与酸中毒的关系,对视网膜血管发育以及在酸中毒诱导ROP进程中的作用。   方法:将120只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SD大鼠)随机分为酸中毒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其60只从出生后第2天开始按535 mg/kg.d的剂量管饲NH4Cl(浓度为50mg/ml),每天2次,连续6天,然后进入恢复期0-12天;另选60只作为对照组。两组大鼠分别于出生后第3、5、8、10、13、20日龄处死,取左眼球用AD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取右眼通过常规HE染色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HIF-1α和Ang-2蛋白的表达。   结果: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显示酸中毒实验组8日龄鼠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阻塞,视网膜出现大片无灌注区;10日龄时可见大血管扩张、迂曲、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周边可见无灌注区;13日龄时血管仍扩张,但新生血管结构及分布紊乱。HE染色可见酸中毒实验组10日龄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分别为(28.78±7.53)与(1.22±1.48)个,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酸中毒实验组8日龄时视网膜组织中可见散在HIF-1α的阳性表达;10日龄时视网膜组织中HIF-1α呈强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视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13日龄时HIF-1α阳性表达有所下降,此后表达强度渐向正常水平恢复,与各同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中毒实验组8日龄时Ang-2表达较对照组增强,10日龄鼠Ang-2表达明显增强并达高峰,阳性表达从神经纤维层到内网层,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均有阳性反应出现,13日龄时Ang-2表达仍明显,主要分布区域不变:在实验过程中HIF-1α与Ang-2的表达趋势存在一致性。   结论:代谢性酸中毒可能损害正在发育的视网膜血管而引起新生血管形成,进一步证实了酸中毒是ROP的高危因素;HIF-1α、Ang-2在酸中毒诱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中呈高表达,两者表达存在正相关,且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趋势一致,提示HIF-1α、Ang-2在视网膜的发育和RO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推测酸中毒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诱导HIF-1α表达升高,调控Ang-2表达,从而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异常形成和血管病理性重建。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外源性HSP70表达对脑缺血缺氧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①采用重组腺病毒vAd-HSP70感染293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感染成功后收集病毒。②小鼠尾静脉注射携带
目的:⑴设计新型的脊柱侧弯SD小鼠模型;⑵脊柱侧弯模型凸侧及凹侧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⑶脊柱侧弯模型凸侧及凹侧的蛋白免疫组化表达;⑷脊柱侧弯模型凸侧及凹侧在Mirco-CT中
文章以西藏尼洋河流域集控中心规划建筑设计为例,对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进行水电站管理中心营地建设,如何创造出满足生产的办公场所、适合人居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未来
这是一次等待了许久的采访。8月30日,骄阳如夏的初秋,笔者在一个绿荫环抱的楼群——长沙隆平高科技园总部,就"古城旅游开发与农业的关系",拜见"当代神农"袁隆平院士。显然,这是一
《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平凡而令人赞赏的一生:她是个孤儿,没有钱财,是一个弱女子;她不漂亮,但她有着坚强的
前言:大量的紫外线(ultraviolet,UV)照射可导致皮肤光损伤、免疫抑制、甚至皮肤癌的发生。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日晒伤细胞、p53突变的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减少或衰竭。同
当x是非零有理数时,ex是无理数,已被数学家兰伯特(J.Lambert)于1771年证明.当x是无理数时,ex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至今无人解决.利用幂级数证明了e√m、sin1/√m、cos1/√m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