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国民经济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严重受到金融瓶颈的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已然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我国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信用困境进行专题研究,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达到既有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融合,又能为我国缓解甚至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再加之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信用缺失,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显得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借鉴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金融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成果,同时运用模型、计量实证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信用困境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本文根据行文脉络分为五个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众多融资方式中,外源融资是企业发展和扩大规模的必经之路,在外源融资中,能够通过股权和债务融资的是为数较少的大企业,对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与之规模相仿、金融共生的中小商业银行才是其最主要的外源融资供给者。而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存在着资金需求缺口问题,并希望从银行获得更多的长期资金,迫切需要银行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来适应其发展。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委托人银行由于事前无法准确地掌握和监督代理人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在合约关系产生之前,中小企业拥有私人信息,银行不知道代理人的类型,逆向选择问题就出现了。一旦签定合约之后,委托人银行就不能完全掌握或者不能证实代理人的后期行动或信息了,或者至少委托人就不能完全地控制代理人的行动了,此时就产生了道德风险。作为委托方的银行,因商业银行的规模偏好、信贷过程中资金流向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对代理人的失信惩戒机制和信贷员的激励惩罚机制以及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条件,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有“惜贷”和“慎贷”现象;作为代理人的中小企业,存在着资质欠佳、经营透明度低、信用状况不佳、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等问题。因而中小企业的这种融资困境实质是一种信用困境,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借鉴信息经济学的模型,分析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与利率筛选机制,得出作为委托方的银行,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宁愿选择适当的利率拒绝一部分企业的贷款申请,而不愿意在高利率下满足所有企业的申请;同时分析了道德风险与利率激励机制,得出银行面对过度的贷款需求,将会对资金实行信贷配给,以减少因道德风险所带来的利益损失。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建立和发展社区银行是缓解甚至解决中小企业信用困境的有效方法。首先,作者实地调查了绍兴市250家中小企业的贷款情况,其中有效问卷为230份,对所获得的数据构造简单的计量模型,分析得出银企关系以及企业的基本特征对中小企业所受到的信贷约束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表现为企业财务指标以及贷款条件的硬约束,因此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非常重要。而社区银行的建立与发展正是根植本土,利用血缘地缘等优势,使得委托人银行与代理人中小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的一种金融制度安排。其次,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社区银行的定义,本文对社区银行定义为:社区银行是产权清晰、资产规模较小、在一定的区域内自主经营、主要为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家庭居民提供服务的商业银行或者信用社。对社区银行能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困境微观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新建模型分析中小企业因其无法提供足额的抵押担保而迫使其必须使用一定份额的信用贷款,缘于社区银行的地缘血缘优势,无形中促使中小企业自觉实施良好的自我监督,以期建立良好的声誉,为信用贷款提供保障。再者,建立和发展社区银行有其特有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信息优势、地缘和文化优势、规避风险优势以及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对社区银行的劣势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研究了杭州联合银行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成功案例,一方面为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区银行寻找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也使分析更具现实性,使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缓解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信用困境,主要从银行、中小企业、政府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和发展社区银行,主要是进行发展模式的选择、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加强风险管理;二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主要是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用意识和增强中小企业的贷款获得性水平;三是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角度,提出应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和信用担保制度、加强信用法制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