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是指成立执行名义的必不可少的具体条件。执行名义构成要件的明确可以为执行立案审查提供依据,提升执行立案审查的效率,统一法律适用。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对开始执行、执行内容也有影响。因此,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对执行程序具有重要影响。另外,执行名义构成要件的分析有利于指引当事人申请执行或提出抗辩,便利执行机关审查执行申请,指引纠纷解决程序裁判主文的制作。分析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具有一定意义。对于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我国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很多学者提出了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但是存在争议和不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理论界对执行名义和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缺少深入、系统的分析,没有明确执行名义构成要件分析的路径。本文通过明确执行名义构成要件分析的路径,借鉴域外的立法经验,分析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和执行名义,试图提出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分析执行名义构成要件遵循的原则是突出执行名义基本功能,满足司法实践需要,尊重执行程序价值取向,并且逻辑自洽。分析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首先要确定影响执行名义成立的要素,在理论上,主要通过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域外的立法来确定影响要素,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从实践中的执行名义寻找影响要素。其次对影响要素进行分类,将影响要素分为外观层次的要素和内容层次的要素。最后对影响要素进行体系建构,删除重复、多余的要素,合并相同的、同类型的要素,分开不同、不同类型的要素,并采取比较法、归纳法和功能分析法,确定执行名义构成要件的体系。执行名义的形式要件分别是生效的公文书、有明确的债权人和债务人、有给付内容,执行名义的实质要件分别是给付内容具体明确、执行当事人适格、给付内容具有可执行性和执行必要性。立法缺乏系统的规范来明确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造成了许多问题。立法未规定附对待给付、附条件、附期限等特殊的执行名义的构成要件,混淆了生效法律文书和执行名义,也混淆了执行立案要件和执行要件,不健全的规范也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对执行名义的认定不统一。根据执行名义构成要件的体系,立法也可以明确执行名义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区分生效法律文书和执行名义,采用“执行名义构成要件法定化”的模式。并且,为了使执行机关更好地审查执行名义的实质要件,我国应借鉴域外的执行文制度。执行机关利用执行文的付与程序来审查执行名义的实质要件,并决定是否开启强制执行程序和开始强制执行措施。法院在审查执行名义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时,当事人可能存在争议,为了解决争议并给当事人提供救济途径,我国还应完善执行名义争议处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