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文明灿烂辉煌,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高峰。隋唐时期形成了具有典型隋唐风格的文化体系。其中,丧葬文化是隋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隋唐人民丧葬意识的物质体现。研究丧葬文化是研究隋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葬品中的侍女俑,一方面在隋唐丧葬制度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固定地位,另一方面作为陶俑本身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侍女俑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丧葬文化,作为侍女俑社会原型的隋唐侍女群体,也有着独特的社会身份与地位。本文以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侍女俑为研究对象,对中原地区各区域的侍女俑进行类型学研究与分期,探析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侍女俑的造型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侍女俑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探析。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主要围绕“随葬品”“俑”“隋唐女性”等关键词汇,对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对文章的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确定文章的研究时间范围为隋唐时期,研究对象为墓葬出土的侍女俑,研究地域范围为中原地区,包括今洛阳市区、孟津、偃师等河南11个市、县。再次,对迄今为止发现有隋唐时期侍女俑的中原墓葬按所属地区进行大致整理,梳理以往学术界关于陶俑、隋唐俑、隋唐女俑的研究论述。最后,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侍女俑进行型式划分与分期。文章把服饰特征作为划分侍女俑型式的依据。中原地区隋代出土侍女俑的墓葬数量少且较为集中,故对中原地区隋代侍女俑进行整体的型式划分与特点归纳。至于唐代,文章则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分别归纳中原各区域隋唐各期侍女俑的时代特征。在此部分的结尾,大致梳理了中原地区隋唐侍女俑形象演变的过程。第三部分为中原地区隋唐侍女俑的造型特点研究。首先,围绕发式、衣着等角度论述中原地区隋唐侍女俑发型服饰多元化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例如“袒胸”“胡化”“风帽”的典型的隋唐衣着风格。其次,从侍女俑身上体现的“生活与世俗元素”“雕塑技巧与色彩搭配”和“写意传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原地区隋唐侍女俑形象的生活化与写意化。第四部分为隋唐时期中原地区出土侍女俑墓葬的随葬俑葬制与墓主身份问题的探讨。首先,讨论了隋唐时期中原地区出土侍女俑墓葬的随葬俑种类、数量与形制问题。认为中原地区出土的随葬俑形制符合隋唐时期的整体特点,同时呈现着中原地区的独特面貌,在中原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其次,文章通过整理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随葬侍女俑的墓主身份,探讨了有关于隋唐朝廷选拔官员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集团、阶级和统治者个人原因都会影响到朝廷政策的颁布和官员的选拔任用。第五部分为隋唐时期婢女身份地位问题的探讨。分析论证了隋唐时期婢女群体呈现着整体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工作内容多元化等特点。得出的结论是,隋唐时期的法律和现实生活中,婢女群体的身份得到了些许提升,但仍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卑贱地位。最后,对文章关于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侍女俑的论述进行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笔者认为隋唐侍女俑在中国陶瓷史和隋唐丧葬制度中皆有着重要地位。通过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出土的隋唐时期侍女俑拥有着较一致的发展脉络,但是中原地区中的各个区域或存在着些许不同。侍女俑的形态特征鲜明,制造技艺精湛。中原地区随葬侍女俑墓葬出土随葬品的特征可以反映出中原地区乃至隋唐王朝的一部分丧葬习俗和观念。随葬侍女俑的墓主和配偶的身份,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隋唐政治局势。侍女在隋唐时期的社会地位通过侍女俑也可得到一些体现。隋唐时期侍女身份地位得到了些许提高,但仍卑贱低微。创新之处在于把今河南省范围出土的隋唐时期侍女俑进行了梳理,并做了考古学和艺术学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笔者研究材料的获取途径较为单一,侍女俑类型学分析不够成熟,陶俑艺术理论分析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