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隋唐侍女俑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文明灿烂辉煌,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高峰。隋唐时期形成了具有典型隋唐风格的文化体系。其中,丧葬文化是隋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隋唐人民丧葬意识的物质体现。研究丧葬文化是研究隋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随葬品中的侍女俑,一方面在隋唐丧葬制度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固定地位,另一方面作为陶俑本身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侍女俑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丧葬文化,作为侍女俑社会原型的隋唐侍女群体,也有着独特的社会身份与地位。本文以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侍女俑为研究对象,对中原地区各区域的侍女俑进行类型学研究与分期,探析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侍女俑的造型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侍女俑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探析。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主要围绕“随葬品”“俑”“隋唐女性”等关键词汇,对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对文章的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确定文章的研究时间范围为隋唐时期,研究对象为墓葬出土的侍女俑,研究地域范围为中原地区,包括今洛阳市区、孟津、偃师等河南11个市、县。再次,对迄今为止发现有隋唐时期侍女俑的中原墓葬按所属地区进行大致整理,梳理以往学术界关于陶俑、隋唐俑、隋唐女俑的研究论述。最后,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侍女俑进行型式划分与分期。文章把服饰特征作为划分侍女俑型式的依据。中原地区隋代出土侍女俑的墓葬数量少且较为集中,故对中原地区隋代侍女俑进行整体的型式划分与特点归纳。至于唐代,文章则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分别归纳中原各区域隋唐各期侍女俑的时代特征。在此部分的结尾,大致梳理了中原地区隋唐侍女俑形象演变的过程。第三部分为中原地区隋唐侍女俑的造型特点研究。首先,围绕发式、衣着等角度论述中原地区隋唐侍女俑发型服饰多元化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例如“袒胸”“胡化”“风帽”的典型的隋唐衣着风格。其次,从侍女俑身上体现的“生活与世俗元素”“雕塑技巧与色彩搭配”和“写意传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原地区隋唐侍女俑形象的生活化与写意化。第四部分为隋唐时期中原地区出土侍女俑墓葬的随葬俑葬制与墓主身份问题的探讨。首先,讨论了隋唐时期中原地区出土侍女俑墓葬的随葬俑种类、数量与形制问题。认为中原地区出土的随葬俑形制符合隋唐时期的整体特点,同时呈现着中原地区的独特面貌,在中原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其次,文章通过整理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随葬侍女俑的墓主身份,探讨了有关于隋唐朝廷选拔官员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集团、阶级和统治者个人原因都会影响到朝廷政策的颁布和官员的选拔任用。第五部分为隋唐时期婢女身份地位问题的探讨。分析论证了隋唐时期婢女群体呈现着整体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工作内容多元化等特点。得出的结论是,隋唐时期的法律和现实生活中,婢女群体的身份得到了些许提升,但仍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卑贱地位。最后,对文章关于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侍女俑的论述进行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笔者认为隋唐侍女俑在中国陶瓷史和隋唐丧葬制度中皆有着重要地位。通过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出土的隋唐时期侍女俑拥有着较一致的发展脉络,但是中原地区中的各个区域或存在着些许不同。侍女俑的形态特征鲜明,制造技艺精湛。中原地区随葬侍女俑墓葬出土随葬品的特征可以反映出中原地区乃至隋唐王朝的一部分丧葬习俗和观念。随葬侍女俑的墓主和配偶的身份,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出隋唐政治局势。侍女在隋唐时期的社会地位通过侍女俑也可得到一些体现。隋唐时期侍女身份地位得到了些许提高,但仍卑贱低微。创新之处在于把今河南省范围出土的隋唐时期侍女俑进行了梳理,并做了考古学和艺术学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笔者研究材料的获取途径较为单一,侍女俑类型学分析不够成熟,陶俑艺术理论分析有所欠缺。
其他文献
近年来,慢性病患病率突增,在侵蚀人类健康的同时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现有的临床检测技术成本高昂耗时较长,无法实现对慢性疾病诊断指标的低成本快速检测。石墨烯场效应管(Graphen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GFET)生物分子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响应快速的优点,在疾病预防与诊断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现阶段研究的GFET生物传感器,对差分式GFET生物分子传感器进行研究,设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极广、影响极深的历史、社会、文化事件。“知青”是韩少功的精神原乡,在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中,他一直没有放下对知青的
目的:中耳胆脂瘤是一种良性的鳞状上皮角质化增生性的病变,由鳞状层状角质化上皮细胞组成,它表现为一种含有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的表皮样囊肿。中耳胆脂瘤的特点是细胞过度增殖,伴随的是角蛋白碎片的积累和颞骨及其周围骨结构的破坏。除导致听力损伤和耳流脓外,胆脂瘤还可以导致多种颅内外并发症,如迷路炎、面瘫、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等。胆脂瘤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很多,至今未明确其具体发病机制。REC
目的:评价益气活血法(口服中成药中风醒脑液)结合烧山火法(喉三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对象和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
目的:探究孤立大结节骨折中合并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08月至2019年08月诊治的急性孤立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124例(均为单侧肩关
目的:探讨带蒂下颌下腺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肿瘤相关死亡率均在位居前列,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我国每年发病的递增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患者具有发病年龄轻、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等特点。因此,深入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分子机制并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疾
[目 的]分析延髓及高颈髓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 法]通过回顾分析2015年1至2019年1月
目的经皮给药系统(TDDS)是一种新型给药方式,其药物发挥疗效的最大屏障是皮肤角质层,因此需要寻求一种使药物易于通过角质层的方法,这对于经皮给药剂型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巴陵杜贵墀,晚清耆宿,于经学、文学均造诣匪浅。目前学界关于他的研究与其实际成就和地位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而对其家世、生平、交游、著述等进行系统、深入的考证,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