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对话翻译看翻译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n1985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本文试图将主体间性的理论应用于一个具体的翻译活动—小说对话翻译。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选择这一主题的意图和文章的基本框架。第一章简要回顾了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众所周知,主体间性首先由胡塞尔在现象学中提出,并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迦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得到发展,最后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更趋完善。主体间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侧重点亦有所不同。人们往往将其表述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认识论主体间性,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迦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本体论主体间性和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社会性主体间性。第二章试图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去。通过对翻译研究的历史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翻译研究中有三大范式,且每一种范式的研究方向都是从一个中心转向另一个中心。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是翻译中的某一个主体要素。在主体间性理论的烛照下,我们可以将翻译的主体定义为译者,作者,读者和文中的人物。主体间性表示相互关联的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并且承认每一个主体自身的主体性。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将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对话放在一个具体的翻译活动—小说对话翻译中进行考察。第三章研究了主体间性在小说对话翻译中的体现。小说对话往往被定义为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的独白这样两种类型。通过对以往的小说对话翻译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少理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小说对话翻译,但都不够系统,全面。然而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则可以将小说对话翻译的主体定义为译者,作者,读者和对话中的人物。在理解了谁是小说对话翻译的主体后,我们就能进一步地研究各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对话。通过小说对话以及翻译小说对话特点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主体间性,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以及译者主体和文中人物主体的主体间性均可在具体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的独白这两种对话类型的翻译中得到体现。结论部分指出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必要补充,翻译中的所有主体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过分强调某一个主体。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将帮助小说对话翻译研究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全面的视角。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主体间性理论能够运用到翻译研究的各个分支中去,从而使我们的翻译研究更加深刻和更具有理性。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参芪柔脉合剂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50例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参芪柔脉合剂结
目的探讨氨溴索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4例支气管扩张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
目的:评价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用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5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总结分析一些煤矿安全事故,可以说,其发生原因多数与漠视安全、违规生产、违章作业有关,归根结底是安全诚信的缺失。
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成就;基本建立了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理论和方法体系;构建了我
科研团队是高校承担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最基本的载体和组织形式,也是高校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科研平台的基础。目前,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着诸如学术带头人匮
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重要思维模式,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有充分体现。本文通过考察《黄帝内经》诸篇章运用象思维模式和方法对人体生理、病理、辨证论治及养生
<正> 急诊科工作十余年,对于自杀这一社会现象已司空见惯。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之而来的快节奏,更大的工作压力使一些心理脆弱的从们走向了自杀这一极端。分
会议
【正】 商族起源是殷商史研究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自司马迁以来大约有过西方说(分商洛说与杜亳说)、晋南说、东方说(南亳说与北亳说)、河北说(含漳河说)、辽西说(幽燕说)5种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HDF+HP)对尿毒症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尿毒症脑病患者30例,采用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尿素(BUN)、血肌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