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蛔虫(Asaris suum)是寄生于猪小肠的一种大型线虫,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饲养环境差的养殖地区,感染率极高,人也可感染猪蛔虫。猪蛔虫病虽然死亡率低,但长期摄取宿主营养,给养猪业带来重大损失。寄生虫体内病毒的研究早有报道,但寄生虫体内细菌的研究报道甚少,猪蛔虫体型大,便于进行多种试验,是优选的寄生虫模型。为了解陕西省屠宰猪蛔虫的感染情况,并初步探索猪蛔虫肠道细菌与猪蛔虫以及猪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猪蛔虫在细菌病传播方面的作用等,论文采用小肠完全剖检法操作技术,通过对陕西省陕北、关中和陕南部分地区的屠宰猪进行调查,统计并分析猪蛔虫感染情况;用传统细菌培养法分离猪蛔虫肠道内细菌,同时用细菌16S rDNA基因PCR扩增、克隆、筛选、测序分析的方法鉴定猪蛔虫肠道内的细菌;利用滤纸法检测猪蛔虫体腔液的抑菌活性,以及基于Cecropin P1基因对猪蛔虫抗菌肽的PCR扩增,从猪蛔虫总DNA内通过PCR扩增出Cecropin P1基因片段。获得以下结果: 1.从陕西陕北(神木)、关中(杨凌、周至)、陕南(城固)三个地区5个屠宰场的共885头屠宰猪,采用小肠完全剖检法技术,收集并统计猪蛔虫检出率和感染强度,分析陕西不同地区屠宰猪的猪蛔虫感染情况,并对陕西周至屠宰猪在不同季节的感染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陕西不同地区猪蛔虫检出率分别为神木4.29%(10/233)、杨凌50%(25/50)、杨凌本香0%(0/53)、周至11.22%(45/401)、城固4.05%(6/148),差异极显著(P<0.01),猪蛔虫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神木1.30条、杨凌9.00条、周至4.77条、城固1.67条。陕西周至不同季节屠宰猪蛔虫检出率分别为秋季9.94%(16/161)、冬季12.71%(23/181)、春季10.00%(3/30)和夏季10.34%(3/29),差异不显著(P>0.05),猪蛔虫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秋季4.12条、冬季4.96条、春季6.67条、夏季5.00条。结果表明,猪蛔虫病在陕西地区流行普遍,且存在地方性差异。 2.从猪蛔虫肠道共分离到7株细菌(编号为HC1~HC7),鉴定可知,HC1和HC2相同,HC3、HC4和HC5相同,HC6和HC7相同,经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鉴定,代表菌株HC1、HC3、HC6均为大肠埃希菌;利用细菌16S rDNA分子克隆测序鉴定细菌,从猪蛔虫肠道内共鉴定出 4 种菌,分别是黄热厌氧芽孢杆菌(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Romboutsia timonensis、乙二醇梭菌(Clostridium glycolicum)和藤黄单胞菌(Luteimonas padinae)。蛔虫体壁鉴定出4种菌,分别是Romboutsia timonensis、Ralstonia insidiosa、Pasteurella aeroqenes和Rombinsoniella peoriensis。将猪蛔虫体壁鉴定出的细菌和肠道内与体壁相同的菌排除后,共确定蛔虫肠道存在 3 株菌,即 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Clostridium glycolicum和Luteimonas padinae,均为厌氧菌。 3.检测猪蛔虫体腔液抑菌活性以及猪蛔虫抗菌肽Cecropin P1基因的DNA片段扩增,结果发现猪蛔虫体腔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直接的抑菌活性,对大肠埃希菌没有直接抑菌活性;从猪蛔虫总DNA内成功扩增出Cecropin P1的基因片段,大小约660 bp。扩增的 Cecropin P1与已发表的猪蛔虫 Cecropin P1-P4属于同一进化枝,与昆虫的Cecropin A属于一大的进化枝,猪的Cecropins与昆虫的具有种间差异。该结果将为后续研究猪蛔虫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