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索“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范围,旨在为遗产地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其中老君山景区、红山景区和梅里雪山景区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由于范围广阔、区域差异明显、交通不便等原因,管理难度大,在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博弈中难以取得平衡,现行的保护管理收效并不明显,出现了资源破坏、环境退化的现象。目前国内对于遗产地研究大多基于宏观尺度,通过已定范围分析资源,本文选择在中观尺度下分析旅游区的环境现状,反向确定旅游活动影响范围,更准确了解自然遗产地环境受旅游影响的情况,此类研究甚少。通过对旅游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择主要景点和附近的村落为中心,运用ArcGIS软件建立缓冲区,对缓冲区内的地形和土地覆被/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最小阻力模型确定人类活动的最大范围,作为环境受旅游活动影响的范围和新的研究空间尺度,在该尺度内用景观破碎度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类型景观的现状,得到了“三江并流”地区旅游活动影响范围内的主要景观特点。结果表明:(1)旅游活动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有湖泊和河流的区域;(2)每个景区中新生成的范围内的景观破碎度指数具有一定相似性而和整个景区存在明显差异,景观结构、景观多样性等则无明显规律,个体差异较大;(3)旅游活动影响范围内灌草丛和草甸、寒温性针叶林为主要景观组分,整体景观对人类活动的抗干扰力较弱。本文根据得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是对景观生态学和旅游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上的综合和拓展,对“三江并流”这类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的自然遗产地在旅游开发与发展过程中,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其遗产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